食用簸箕
用簸箕煮飯是慶祝早稻豐收的小吃,當地人稱為“吃新”。以大米、生簸箕炒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大蒜為原料。制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泡3小時,撈起,放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拌勻,細粒鬥爭後制成米粉漿;蒸鍋內的水打開後,將米粉漿分幾次倒入托盤或小簸箕中蒸熟。吃法:夏秋季節,將簸箕切成小方塊,撒上芝麻或蒜、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把簸箕切成小方塊,用辣椒醬炒。特點:白、軟、滑、爽、鹹。功能:補中,益氣,除煩,止渴。這種小吃,尤其是安鋪和衡山的,很好吃。因為以前是在竹簸箕上煮,所以叫“簸箕煮”,現在的“簸箕煮”基本都是用金屬蒸的。現在在茂名、化州、湛江、廣西客家小吃等地都可以吃到“簸箕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