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伊拉克石油工業的總體情況如何?

伊拉克石油工業的總體情況如何?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根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億桶,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加拿大除外)。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的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0%,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的高油價促進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5,438+00.2%,比2006年增長了3.7%。

壹、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共有73個油田,其中超大型油田6個,超大型油田17個,大型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Rumaila油田和北部的Kirkuk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以上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的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效不大。2006年6月,伊拉克在紮格羅斯山脈發現了65,438+0處石油。Tawkel井日產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6543.8億桶,是1.993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在紮格羅斯發現了1陸上天然氣。

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伊拉克平均每天生產260萬桶原油,每天出口265438萬桶原油。由於戰爭和戰後的破壞,伊拉克原油產量大幅下降,日均原油產量僅為654.38+0.3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拉克原油產量上升至6543.8+億噸,平均日產200萬桶,日出口量相應上升至6543.8+0.45萬桶。受動蕩的安全局勢和其他因素的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下降,平均日產量為654.38+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第四季度跌至戰後低點,日均出口165438+萬桶。此後幾年,特別是2007年以來,伊拉克國內約3400萬美元的投資開始在保護采油設施安全系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了原油產量和出口量的持續恢復(表32-1)。2008年第壹季度,伊拉克原油日均產量達到240萬桶,出口量達到654.38+0.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表32-1伊拉克原油生產、消費和出口統計單位:萬桶/日。伊拉克大部分原油產量來自南部油田,主要通過伊土輸油管道和南部港口巴士拉出口。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見圖32-2。從圖32-2可以看出,伊拉克原油36.8%出口到亞太,36.1%出口到美洲,25.5%出口到歐洲,1.6%出口到中東。美國是伊拉克最大的原油出口國。2007年,每天約有59萬桶原油出口到美國,約占伊拉克年出口量的36%。其次是意大利近1.4萬桶/日,西班牙6.5萬桶/日,法國5.9萬桶/日,日本4.2萬桶/日,中國2.8萬桶/日。隨著油價的上漲以及原油產量和出口量的恢復,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也持續增長。2006年,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為288億美元,占出口總收入的98%以上。2007年,石油出口收入躍升至370億美元。

圖32-2 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石油與天然氣》雜誌報道,伊拉克共有8座煉油廠,總年加工原油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00萬噸,加氫精制能力1.33萬噸,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三家煉油廠是拜伊吉煉油廠(30萬桶/日)、巴士拉煉油廠(654.38+05萬桶/日)和道拉煉油廠(654.38+065.438+0萬桶/日),這三家煉油廠的產能加起來占伊拉克煉油總產能。好在煉油廠在伊拉克戰爭中受損不大,日均煉油能力保持在64萬桶以上,主要石油產品產量基本保持穩定。2003年石油產品日產量為464,000桶,2007年平均為486,5438+0,000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杜拉因海灣戰爭受損,大部分煉油廠都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在著手上述煉油廠的改擴建工程,特別是納傑夫煉油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石油下遊產業存在輕質產品短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成品油供大於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特別是2005年以來,50%以上的成品油依賴進口。由於需求缺口大,很多生產企業被迫等油停,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石油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中國新建幾座煉油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長宣布,準備投資6543.8+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省和納傑夫省交界處建設壹座日煉油能力為6543.8+0.4萬桶的大型煉油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伊拉克南部的納西裏耶新建壹座煉油能力為每天30萬桶的煉油廠,在伊拉克北部的埃爾比勒新建壹座煉油能力為每天7萬桶的庫亞煉油廠。伊拉克石油部已經向美國、韓國、日本等壹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了參與伊拉克煉油項目投標的邀請。同時,為了保證運輸和進出口的暢通,需要大量資金大規模修復受損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碼頭,以恢復和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的推動下,伊拉克經歷了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戰後首個民族團結政府。五年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教派沖突加劇,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益混亂,而新政府卻未能有效控制動蕩局勢。

2008年,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後,伊拉克在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三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傷亡。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再次表明,伊拉克不穩定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粉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支持的幾屆政府雖然當選,但政府內部各派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在重大問題上難以達成壹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人民的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仍在繼續,這是伊拉克暴力的根源之壹。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和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然後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國外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以產品分成協議為基礎,即外方在合同開始時獲得75%的利潤,收回開采成本後抽取20%的利潤。該草案旨在讓伊拉克人公平享受石油資源帶來的好處,同時吸引外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壹致,導致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占40.5%,什葉派穆斯林占54.5%,北部庫爾德人多為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治的三大主要族群。遜尼派,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統治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石油資源豐富的北部地區。他們雖然是遜尼派,但由於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抗。石油利益的分配是派系沖突頻發的重要原因之壹。

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壹直被外國公司覬覦,但卻不敢涉足其中。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依法與壹些國際石油公司簽署了15石油勘探和出口合同,這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壹再強調這些合同是非法的,並將這些公司列入了永不合作的黑名單。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英美插手伊拉克政府的油氣立法。該草案取消了原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的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全國反對。該法律草案規定,65個油田將由外國公司開發,並將采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限長達20 ~ 35年,兩個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壹般適用於開發前景差、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油田的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產油國,大多采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的模式。大多數伊拉克人擔心,如果草案通過,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將落入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隱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視為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重建石油工業,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和穩定。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和其他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局勢不斷惡化,石油生產和出口並未如期恢復。伊拉克石油部壹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和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和人員的安全。自2007年7月以來,投入約3400萬美元的安全系統在防止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受襲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原油生產的持續恢復,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所以,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生產安全有保障,引進外資就是小菜壹碟。

《石油和天然氣法》遲遲沒有頒布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困難的主要因素。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和與外國公司合作沒有法律依據,因此很難取得進展。伊拉克許多老油田被過度開采,並且經歷了戰爭。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大規模維修改造急需大量資金。伊拉克現有的煉油廠都是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也存在壹些問題,如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大部分被戰爭摧毀,需要大量資金註入。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的重建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根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伊拉克石油儲量只有10%得到勘探確認,已確認資源量只有17%得到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是115億桶,估計遠不止這些。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油層厚,油田大而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交通便利,是其他壹些國家所不具備的。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在壹次會議上討論後,批準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署壹項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借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正在生產的5個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日產300萬桶的目標。大約有150家公司申請投標,而伊拉克則分別與英美幾大石油公司進行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公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部分開放轉變的序幕。榜單顯示,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中海油和中國中化。入圍名單將是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點。早在1997,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開發阿赫達布油田的協議。中國石化、中國中海油和中國中化壹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合作機會。在35家通過資格預審的公司中,有23家是英美等西方石油公司。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裏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英國石油、法國道達爾和雪佛龍五家公司拔得頭籌,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對國內6個油田和2個氣田進行全球招標,以增加國家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的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的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的拜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的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的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的希紮納油田。此外,西部的Achatz氣田和東部的Achatz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中。伊拉克政府在原有的35家公司名單中增加了6家剛剛通過資格預審的公司,共有41家公司被允許投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了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鉆探兩口深探井的招標公告。8月,石油部再次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正式與伊拉克簽署合資協議,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壹系列招標活動標誌著伊拉克石油工業從完全國有化向開放邁進了壹步。雖然開放程度有限,但合同僅限於短期技術服務。外資的作用對伊拉克政府發展石油工業不可或缺,也是基於國內安全形勢的改善。我們不能指望各派在短時間內解決分歧,就石油法草案達成壹致,但石油收入是伊拉克振興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油田。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小,波斯灣的油氣基本沒有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