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炎是最常見的腸道疾病。主要癥狀是腹痛、腹瀉、水樣便,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對於急性腸炎患者,除了註意休息,根據病因積極治療外,飲食上應采取易消化、少刺激、溫中適度、營養豐富、少食多餐、及時補水的原則。
腸炎早期:是腸道急性充血、水腫、炎癥、滲出的階段。此時腸道蠕動活躍或處於痙攣狀態,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弱。因此,發病後8~ 12小時內,患者可以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雞蛋面糊、掛面、燉瘦面等。如果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多給患者喝湯,如米汁、蔬菜湯、果汁、淡鹽開水等。,補充體內水分、維生素、電解質的不足。
在腸炎緩解期,可以給患者吃壹些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大米粥、細面條、蒸雞蛋湯、鹹餅幹等。宜少食多餐,每天4~ 5次。需要註意的是,此時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為這些食物進入腸道後容易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引起腹脹腹痛,增加患者的痛苦。此外,牛奶中含有較多脂肪,可潤滑腸道,增強腸道蠕動,可增加腸道負擔,對病情不利。
腸炎恢復期:由於胃腸道尤其是腸道的病理生理變化,此時腸道對食物非常敏感。所以在飲食上要特別註意,飲食上要吃壹些清淡、柔和、溫熱的食物,避免過早吃油膩、油炸、寒硬食物和多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蒜苔等。恢復2~ 3天後,就可以按照自己正常的飲食來吃了。
首先,不含酒精。
禁止壹切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吃多吃。
平時用手順時針輕輕撫摸腹部。
按時吃藥,遵醫囑。
註意鍛煉。
腹瀉在生活中很常見。急性腸炎是腹瀉中最常見的疾病。人壹旦飲食不當,往往發生的就是急性腸炎。
(1)急性腸炎的病因:(1)暴飲暴食,高脂高蛋白食物過多,飲酒過多,冷飲過多,或著涼。(2)食用腐爛、汙染的食品,如未經加熱消毒的隔夜食品、腐爛的魚蝦、不新鮮的螃蟹和海鮮、在冰箱中長期存放的肉類食品、發酵變質的乳及乳制品等。(3)個別患者對食物有過敏反應。夏季急性腸炎多發,與天氣炎熱、食物易腐有關。如果“病從口入”控制得好,急性腸炎就會大大減少。
(2)急性腸炎臨床表現:(1)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征。多為肚臍周圍疼痛,表現為陣發性絞痛,引起排便感,排便後腹痛略有緩解。腹瀉大多是水樣的,含有不可消化的食物殘渣。壹般壹天可以排便7-8次,最多十幾次。經過治療,患者在1~2天內恢復正常,最多2~3天,病情相對較好。(2)腸鳴音過高。妳可以清楚地聽到病人附近腹部的“咕咕”聲。(3)部分重癥患者伴有低熱、惡心嘔吐和脫水癥狀。(4)急性腸炎應與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相區別。壹般來說,腹瀉較輕的情況壹般是急性腸炎。其他疾病需要去醫院進壹步檢查才能確診。
(3)搶救措施:(1)首先臥床休息,註意保暖,禁食12小時,然後逐漸少量流食,如米湯、藕粉、稀飯、面湯等。,慢慢恢復正常飲食。(2)適當緩解疼痛和腹瀉。口服顛茄片。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吃壹些燒糊的饅頭片或者米粥止瀉。(3)鼓勵多喝水,見“急性胃炎搶救措施”。(4)病情較輕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消炎藥”。壹般可選用乳糖酶、黃連素、諾氟沙星等藥物。(5)嚴重腹瀉、脫水患者應及時送醫院靜脈輸液治療。
什麽是急性腸炎?
急性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由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嚴重時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
急性腸炎的診斷並不困難,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大多有飲食不當或誤食史;它的特點是爆發性流行;大多數患者首先表現為惡心嘔吐,其次為腹瀉,每天3 ~ 5天不等,甚至數十次。大便呈水樣,暗黃色或綠色,有臭味,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常規大便檢查和大便培養,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可正常也可異常。患者同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所以又稱為急性胃腸炎。
急性腸炎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1)細菌和毒素感染
沙門氏菌和嗜鹽菌(副溶血弧菌)是最常見的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毒素,也可見病毒。經常會出現集體患病或者多個家庭的情況。如食用受汙染的家禽、牲畜肉和魚;或者吃嗜鹽菌滋生的螃蟹、蝸牛等海鮮,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剩菜剩飯。
(2)物理和化學因素
吃冷食或壹些藥物如水楊酸鹽、磺胺類、壹些抗生素等。;或者誤服強酸、強堿、農藥都會引起此病。
急性腸炎有哪些病理變化?
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滲出,表面覆蓋片狀黃色滲出物或粘液,病變可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粘膜皺襞壁上有糜爛和出血點。如果淺表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內膜血管受損,就會引起出血和血漿外滲,常伴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嚴重者粘膜下層也有充血水腫。
小腸是沙門氏菌胃腸炎的主要病變部位,但它也涉及結腸,引起類似痢疾的癥狀。沙門氏菌具有侵襲性,引起黏膜炎癥反應,伴有黏膜下層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深達固有層。炎癥細胞產生並釋放前列腺素,增加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沙門氏菌分泌腸毒素,直接刺激腺苷酸環化酶系統,使腸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過腸道的重吸收能力,引起腹瀉。
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嘔吐起病突然,往往先有惡心,後有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者可嘔出膽汁或血性物質。腹痛多見於中上腹,嚴重者可呈陣發性絞痛。腹瀉的特點是水樣便,壹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並伴有腥臭味,大便多為暗黃色或淡綠色,很少帶膿血,無尿急感和沈重感。
(2)全身癥狀:壹般全身癥狀較輕。重癥患者出現發熱、脫水、酸中毒、休克等癥狀,偶爾出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體征:早期或輕度病例可無體征。體檢時,上腹部或臍部可有輕度壓痛,腸鳴音常明顯亢進。壹般患者病程較短,幾天內即可自愈。
急性腸炎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1)血常規:血常規白細胞可略有升高,血沈略有升高。
(2)常規大便或培養:大部分正常,也可見少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可以找到致病菌。
急性腸炎的診斷依據是什麽?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急性起病、近期飲食障礙史或服用對胃有不良刺激的藥物,以及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臨床表現。常規大便包括粘液和紅細胞、白細胞。細菌培養可以找到致病菌。白細胞數量略有增加。
急性腸炎與什麽疾病相鑒別?
有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與消化性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相鑒別。少數病例有劇烈腹痛,應與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鑒別。
急性腸炎的治療原則是什麽?
(1)去除誘因,臥床休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如發現致病菌,應根據藥敏試驗口服,或黃連素0.1~0.2g或ppa 0.5~ 1.0g,每日3~4次。
(3)對癥治療,腹痛可用阿托品治療。脫水患者應補充水分,並註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休克就當休克。
急性腸炎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1)解痙止痛:腹痛可用解痙劑治療,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羅帕酮15mg~30mg,肌註山莨菪堿5~10mg,或緩解腹痛1。
(2)抗菌消炎:如遇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類藥物,如黃連素0.3g,壹日三次,復方磺胺甲惡唑,每次1~2片,壹日三至四次。諾氟沙星0.1~0.2,壹日三次。慶大黴素1.6萬單位,口服,每日3~4次。如果劇烈嘔吐或明顯失水,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註。在酸中毒的情況下,5%的碳酸氫鈉溶液應該適當地保持靜止。上消化道出血應補液或輸血,冰水洗胃,口服抗酸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