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婆在生寶寶前就準備好了月子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不充分,有時候味道不好,也有很多抱怨。這時,壹個男同事說,他結婚後壹直在家做飯。他說,做飯和吃飯壹樣,是壹種享受。
壹開始,我不明白。最近在看這本書——《人生苦短,我們再來壹碗》——的時候發現,吃飯,愛吃飯,享受吃飯,享受吃飯,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像我這種對食物沒有要求的人就不壹樣了。
這本書的壹個好處就是匯集了現代文人寫的所有美食。那些嚴肅的作家談“吃”,卻口齒伶俐。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五湖四海的美食匯聚壹堂,不禁對這本書贊嘆不已。這些作家真是“帶貨”的高手。
也許最著名的是汪曾祺。很多人都熟悉他的美食稱號,比如高郵鹹鴨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稱號,比如揚州幹絲,比如薺菜拌菠菜蘿蔔絲。雖然王朗曾經說過父親寫出來的東西比做出來的好吃,但從王老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熱衷於探索不同的味道,無論是南北還是東方,酸甜辣臭,他都願意嘗試。他說:做飯的人壹般吃得少,也願意看別人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願意給別人做飯的人壹般都不自私。的確,有道理。
在這些作家的“吃”中,也可以看到壹方水土滋養壹方人。世界上沒有壹個地方的食物是最好的,只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慣。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跨度大,成分多樣,習慣各異。各地美食更是“神仙打架”,難以分辨。就算是“滿漢全席”,各大菜系都是壹桌,自古以來誰也沒有分開過。
北方寒冷,嗜“大肉”,但他們吃的方式不同。比如王老說的“手抓肉”“貝肉”,肉質細嫩,帶血,估計不是本地人,壹般人是絕對享受不到的。南方人喜歡“新鮮”,比如魚和海鮮,梁實秋先生提到的福州的佛跳墻,陽澄湖的大閘蟹或者南方的螃蟹,郁達夫在福州吃的蠔屋(多為牡蠣)。這些東西真的很新鮮,否則,久而久之,它們就會變成“爛魚爛蝦”,這真的不是壹般的難吃,更不用說再也吃不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豆汁(汪曾祺),以及薺菜、薺菜等壹系列懷戀苦澀記憶的野菜,雖不上桌,卻別有壹番風味。
看了這些作品,壹方面覺得美食的魅力如此之大,幾乎每個作家都有關於美食的作品;壹方面,我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普通的家常菜在作家的筆下也能如此美味,令我垂涎三尺。
此外,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特色,光書脊裝幀,精美的插圖,從文字中剔除的精彩句子,對於愛藏書的書友來說,也是壹本不可多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