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段巖性為紫紅色、灰紅色塊狀礫巖,礫質粗砂巖夾灰紫色、紫紅色砂巖,頂部可見紫紅色層狀凝灰質砂巖;底部有壹層灰色、灰綠色塊狀礫巖,礫石多為棱角狀、次棱角狀,以火山巖為主,與下伏的尚書組巖性壹致,具有底礫巖特征。該段發育不連續斜層理、平行層理和塊狀層理,下部沖刷下切構造發育,偶見波浪痕(圖1-2)。厚309.3米。
圖1-2唐智組下段沖刷面及層理構造(續)
上段為灰綠色、灰色和灰白色粉砂質泥巖、矽質頁巖、矽質粉砂巖、凝灰巖和凝灰質砂巖。與下段連續過渡。水平條紋普遍發育,偶見波狀、脈狀層理,竹葉狀構造,滑動變形構造,厚度392.8米。
該組主要分布在新塘塢、上虞、四都和祖峰,江山城關的西山和胥江公園也有零星出露。該群與下伏的尚書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浙江省該組相變不大,但厚度自東向西遞減。
(2)雷公塢組(Z1l)。由劉洪沖、沙慶安(1959)創建,名於雷公塢,常山縣三裏亭以西。
這組巖石是壹套冰川浸滿水的巖石。黃灰色、紫紅色含礫泥巖、含礫粉砂質泥巖。礫石大小不等,直徑0.2 ~ 30 cm,礫石含量5% ~ 15%。礫石有不規則形、角形、餅形、橢圓形等。有些礫石,尤其是藍灰色的碧玉礫石,表面往往有多組冰劃痕和擠壓坑。礫石分選差,無定向排列,無層理。礫石成分復雜,主要包括紅玉髓、石灰巖、含錳石灰巖、碧玉、脈狀應時、矽質巖、石英巖、應時砂巖、粉砂質板巖和泥巖。厚8.5~49.4米。從東到西,厚度在增加。
該組主要分布於新塘塢、黃泥塘壹帶,城關西山有零星出露。與下伏支塘組呈整體接觸,特征明顯,層位穩定,分布廣泛。它是震旦系劃分對比的標誌層之壹,大致相當於夏冬東部地區的南沱組,屬於早震旦世晚期沈積。
(3)西鳳寺組(Z2x)由盛神福(1951)的西鳳寺矽質灰巖演化而來,命名於常山縣以西的西鳳寺。西峰寺組根據巖性可分為兩段。
下段下部為青灰色灰巖白雲巖,含白雲巖、燧石團塊微晶灰巖和灰黑色粉砂質頁巖,有時呈不規則互層。中部為壹層紫紅色含泥白雲巖夾白雲巖扁豆層,厚度較小,但層位穩定,具水平條紋,可作為下段劃分對比的標誌層。上部為淺灰色、風化土黃色白雲巖,偶爾夾黑色頁巖。在這個剖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原生植物門(Protophyta)、束層動物門(hexamask)等微植物化石。,厚度約為78.1 m..
上部為淺灰色和灰白色,為黃灰色白雲巖和塊狀疊層石白雲巖,上部有時可見燧石團塊。水平條紋發育。產生疊層石Conophyton(圓錐疊層石)、Baicalia(貝加爾疊層石)、Gymnosolen(裸疊層石)、Leiosphaeridia(綠藻門)、protosphaeridia(原球藻屬)和Brocholaminaria(六個面具),厚度79.2米..
該組主要出露於陳達和新塘塢,在城關西山也有零星出露。與下伏的雷公塢組呈假整合接觸。
(4)湯和組(1h)由陸和穆恩智(1955)創建,命名於江山縣村。該組巖性主要為灰色、灰黃色頁巖和矽質頁巖,底部為石質煤層、含膠磷礦礫石的白雲巖和瘤狀磷塊巖。產三葉蟲化石Hunanocephalus(湖南頭足類)、Shabaella(沙壩蟲)和海綿骨針Proto-spongia(原始海綿骨針),底部還見小殼化石Anabarites (Anabar蝸牛)。厚度19.1米
該群主要分布在湯和、邊邊壹帶,與下伏的西峰寺組呈假整合接觸。該組底部的石質煤層遍布浙西,是浙江重要的煤、磷層位。
(5)邊邊組1—O1d)。是本書新修訂的地層,由原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花巖寺組、西洋山組、銀竹埠組下部的薄灰巖合並而成。該組巖性主要為灰黑色薄層微晶灰巖、泥質微晶灰巖夾鈣質頁巖條帶,底部為白雲巖條帶,頂部泥質含量增加。水平條紋發育,底部可見鳥瞰結構。
該群富含三葉蟲化石,自下而上依次為:Arthricocephalus(節肢動物)和Changaspis(張世)(相當於原大陳嶺組);Fuchouia (Fuzhouworm)、Lejopyge(光尾接球手)、Ptychagnostus(皺球接球手)、Hypagnostus(隱球接球手)、Goniagnostus(棱形接球手)、Triplagnostus(三點式接球手)、Pseudophalacroma(假禿球接球手)、Dorypyge(雌性)。Diplagnostus(二分球連接器)、Phalacroma(禿球連接器)、Oidalagnostus(腫球連接器)、Linguagnostus(舌球連接器)、海綿骨針(相當於原楊柳崗組);Glyptagnostus、Pseudoglyptognostus、Proceratopyge、Pseudagnostus、agnostus和腕足動物化石(相當於原華嚴寺組);Lotagnostus(花芽)、Hedinaspis (hedding worm)、Chekiangaspis(浙蟲)、Geragnostus(老芽)、Charchaqia (Chaerchak worm)、Homagnostus(等於球芽)、Westergaardites(韋氏蟲)、Olenus(油梳蟲)和頭足類。Hysterolenus(大實蠅)、Symphysurus(粘菌綱)、Macropyge(大尾目)、Diceratopyge(雙翅目)、Staurograptus(十字筆石)、Anisograptus(倒筆石)、Bryograptus(苔蘚筆石)等。(相當於原銀珠布組底部)。厚329.9米。
該組主要出露於邊邊、大陳嶺、楊柳崗、黃泥塘,在江山市西山有零星出露。該組橫向變化不大,與下伏的湯和組整體接觸。邊邊組是浙西燒石灰的重要層位。
寒武系灰巖在江山市以北約10 km的七邊壹帶出露最多,與奧陶系界線清晰Lotagnostus hedini帶(Hedinghuaqiu亞帶)與Hysterolenus asiaticus帶(亞洲後吸油帶)之間],經多年研究已成為江南地層劃分中寒武系-奧陶系界線的標準剖面。1985,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邊霞建立寒武-奧陶系界線標準剖面保護區。
(6)銀竹埠組(O1y)是由朱廷虎(1923)創立的銀竹埠系發展而來,原名為浙江於謙縣以南的銀竹埠。這本書修改了它的底界,把銀竹埠組的底界移到了壹個出現大量黃色頁巖的地方。該組巖性為黃綠色頁巖,夾少量鈣質頁巖和瘤狀泥灰巖,頂部可見紫色頁巖。頁巖風化後呈火柴桿狀。產生了大量的化石,包括三葉蟲Euloma(鱗翅目elegans)、Shumardia (Schumader)、Geragnostus(舊球接收器)、Niobella(小女兒蟲)、Inkouia(下水道蠕蟲)、Ampyx(線蟲綱)、Asaphopsis(櫛江珧)和Corrugatagnostus(皺球)。筆石Adelograptus(隱藏筆石)、Clonograptus(分支筆石)、雙枝筆石(對面筆石)等。腕足動物的小舌狀貝殼和介形類化石。厚57.9米。
該群分布於邊霞、黃泥崗、江山底部壹帶,底部多因斷層出露,僅在邊霞壹帶與下伏的邊霞群呈整合接觸。
(7)寧國組(O1n)由徐階(1934)創建,命名於安徽省寧國縣葫蘆絲。1955年,陸、等人在浙西引入了壹段寧國組,代表原印支—珠布系的上部。
該組巖性為灰黑色頁巖,夾薄層粉砂巖和矽質巖,底部有水平條紋,有時有微晶灰巖。這壹組產生的三葉蟲有Euloma(鱗翅目elegans)、Niobella(小女兒蟲)、Geragnostus(老球嫁接)和Shumadia(舒馬迪亞蟲)。筆石包括:Didymograptus、Azygograptus、Phyllograptus、Tetragraptus、Glyptograptus、Pseudotrigonograptus、Isograptus等。Paracardiograptus(偽心臟graptos)、Yushan graptos (Yushan Graptos)、cardiograptus(心臟Graptos)、Glossograptus(舌頭Graptos)、偽lithograptos(偽苔蘚graptus)、Loganograptus(勞氏Graptos)等。腕足動物圓形亞綱、擬態亞綱、舌亞綱;腹足類和介形類化石在底部的石灰巖中產生牙形刺。厚40.6米。
該組分布於邊邊地區的江山底、黃泥崗,在西山和荷花塘也有零星分布。該組與下伏的銀珠蔔組呈整體接觸。
值得註意的是,寧國組的命名地沒有石灰巖,所以以黑色筆石頁巖命名。而江山地區寧國組底部出現灰巖透鏡體,不是單壹的筆石頁巖,與寧國地區剖面不同,更接近中南地區的大灣組。此外,江山寧國組底部屬於Azygograptus suecicus帶(瑞典筆石帶),皖南標準寧國組Azygograptus suecicus帶下有三條筆石帶。考慮到江山地區寧國組與下伏的銀竹埠組為整體接觸,可以認為江山地區的筆石頁巖相當於標準寧國組下部的三條筆石帶,在銀竹埠組頂部變為黃綠色和紫紅色頁巖。
(8)葫蘆組(O1-2h)由徐階(1934)創建,命名於皖南寧國縣葫蘆寺。陸、穆恩智等人(1955)在本區地層研究中采用了樂虎組的名稱。本書中提到的樂虎組底部包括原牛上組,即羊棲菜帶和秀麗紫檀帶的薄層矽質巖。
該組巖性為灰黑色薄層矽質巖、頁巖、粉砂巖和碳質頁巖,風化後呈黃褐色至淺黃色。筆石:抱桿筆石(周圍筆石)、翼筆石(翼筆石)、雙翼筆石(對面筆石)、舌筆石(舌筆石)、尼克爾索諾筆石(西山麗筆石)、氣候筆石(網格筆石)、雕刻筆石(雕刻筆石)、劍柄筆石(劍筆石)、假唇筆石(假網格筆石)、葉筆石(葉筆石)、別筆石(奇特筆石)、華筆石(中國筆石)和修水筆石(修水筆石Abrograptus(筆石)、Dicellograptus(叉筆石)、Dicranograptus(雙頭筆石)、Nemagraptus(絲筆石)、Lasiograptus(刷石)、Leptograptus(細筆石)和Orthograptotus(直筆石)。腕足動物舌狀亞目(鱗翅目)。厚29.8米。
該組分布於江山底、黃泥崗、邊邊壹帶,荷花池等地也有零星出露。從地形上看,它大部分是低地,經常被第四紀覆蓋。該群與下伏的寧國群整合接觸。
(9)巖窪山組(O2y)是由劉和趙亞曾(1927)創建的巖窪山系發展而來,命名於江山巖窪山。
該組巖性下部為灰黑色微晶灰巖夾鈣質頁巖和灰綠色瘤狀泥灰巖,中部為紫色瘤狀泥灰巖,上部為灰色瘤狀泥灰巖和灰色礫質灰巖夾鈣質頁巖。產三葉蟲幼蟲(鱗翅目)、Nileus(寶石蟲)、江西三瘤蟲(江西三瘤蟲)、Birmanites(緬甸蟲)、Ampyxinella(鉤端螺旋體)、Corrugatagnostus(鉤毛蟲科)、Calymenesun(隱頭蟲)等。頭足類中華鱉(震旦紀角石)、含笑鱉(米奇林角石)、巖瓦山鱉(巖瓦山角石)等。,此外還有珊瑚、海百合、介形類、腕足類和腹足類。厚度為155.2米。該組在巖窪山、李安堂、黃泥崗、金木塢等地有揭露,在吳佳巷有零星揭露。該群與下伏虎勒群整合接觸。
(10)黃泥崗組(O3h)由陸、穆恩智(1955)創建,命名於江山市黃泥崗村。
該組巖性為磚紅色頁巖、泥巖、粉砂質頁巖,下部含較多鈣質、矽質鈣質結核。其中鈣質結核中心壹般是保存完好的化石,矽質鈣質結核中沒有。該群化石豐富:三葉蟲Nankinolithus(南京三葉蟲)、Nileus(雙子葉昆蟲)、Remopleurides(鱗翅目)、Cyclopyge(圓尾昆蟲)、Geragnostus(舊球嫁接)、Corrugatagnostus(蛙類球嫁接)、Telephina (Telephina)、Basilicus(帝王昆蟲)、Ptychopyge(側翅目)、Birmanites(緬甸昆蟲)、Calymenesum(隱頭蟲)、Atractopyge(箭尾昆蟲)、Pliomerina(小型多股昆蟲)、Encrinurella頭足類Michelinoceras(米奇林角石)、Fengzuerac(豐角石)等。腹足綱Maclurites(馬爾皮氏蝸牛)、Lophospira(水綿)等。珊瑚Agetolites (Aggett珊瑚);腕足動物Trimerella(三分貝)、Sinotrimerella(中國三分貝)、Fengzuella(豐富的貝類)、海綿、介形類等化石。厚22.4米。
該組在江山分布廣泛,主要出露於大喬、鄭家塢、黃泥崗、弄裏、牛塘店、大龍頭及江山底部,呈東北向分布,與下伏的巖窪山組呈整合接觸。該組分布廣泛,厚度小,巖性巖相穩定,特征明顯,化石豐富,是本區良好的指示層。
(11)常武組(O3c),由陸和穆恩智(1955)創建,命名於江山常武村。
該組巖性為灰綠色、灰黃綠色頁巖、鈣質頁巖夾粉砂巖、細砂巖,構成韻律層。斜層理、水平層理、回旋層理、透鏡狀層理、波紋狀和溝槽狀發育。這組化石比較罕見,主要產於非節律層,產三葉蟲Ampyxinella(安氏)、Ptychopyge(圓頭蟲)、Calymenesun(隱頭蟲)、Birmanites(緬甸蟲)、Corrugatagnostus(魯戈薩球蟲)、Nileus (Gemworm)、telephana(telephana)和Dio。筆石,如Dicellograptus、Climacograptus、Glyptograptus、Pseudoclimacograptus腕足動物,如Zygospira、Leptellina、Plectambonites等。腹足類、頭足類、雙殼類、球果類、苔蘚類和介形類化石。厚320米。
該組是江山地區出露最廣的地層,主要分布在石羊尾、雪坑尖、朱家塢、吳家弄、長武。長武組厚度變化較大,自東向西增厚,在淳安地區達到2000米以上。從衢州的三衢山到江西玉山的機頭山,這個地層變成了厚厚的石灰巖,珊瑚、腕足動物等底棲生物發育。與下伏的黃泥崗組呈整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