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涪陵風俗習慣的構成

涪陵風俗習慣的構成

過去,年三十晚上放鞭炮吃臘肉是壹種習俗。正月十五,舉行龍舟比賽。第壹天早上,全城都舉行了舞龍活動。然而,現在沒有多少家庭繼續這些習俗了。它已經過時了。現在唯壹的就是貼春聯,打糍粑,推豆花,殺豬。

祭竈神

祭竈是我國民間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習俗。傳說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升天,向玉帝報告這壹家壹年的善惡。根據竈神的報告,玉帝會把這個家庭在新的壹年裏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交給竈神。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告別竈”。民眾獻上紅蠟燭和蜜瓜,以莊嚴的儀式將竈神送上天堂,希望竈神“上天說好話,下世走運”。今天,這壹習俗仍在許多農村地區沿襲。

掃塵

“二十四,大掃除日”。迎新,必先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掃塵的那壹天,全家人壹起動手打掃屋子和院子,刷洗鍋碗瓢盆,拆洗被褥,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其實,人們用“塵”與“陳”的諧音來表達除舊迎新的意願。

貼春聯

貼春聯是春節期間的壹項活動,自宋代以來就很流行,每年過年家家都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當戶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為它們是在春節期間張貼的,所以被稱為春聯。春聯的壹個來源是符濤。起初,人們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掛在門邊以辟邪。後來他們把門神畫在紅木上,再簡化,把門神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每天在立春的時候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的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倡導有關。據史書記載,有壹年過年前,朱元璋下令家家戶戶貼壹副春聯,以示慶祝。最初春聯是刻在紅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紅木的顏色是紅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聯大多用紅紙書寫。

把祝福的詞向後貼

在我國,人們常用“福”字來表達對吉祥、如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我們辭舊迎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上貼上“福”字,寓意著有福進家門。很多地方把“福”字倒過來,利用“道”與“道”的諧音,表示“福在此”。

除夕夜,守望歷年。

除夕是指壹年中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自始至終相連。是“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表示此處除舊歲,明年換新年。除夕是新年節日的第壹個高潮。守歲,俗稱“忍年”,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壹年中最親密、最溫馨的家庭聚餐。此時,人們不僅享受滿桌的美味佳肴,還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大年三十過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全家都開始過年,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人民還會舉行壹年壹度的踩高蹺活動,即將芝麻稈以黃色紙卷做成的金元寶形狀粘在院中,存成壹捆,稱為“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使“老”與“碎”諧音,並借用芝麻開花的吉祥寓意,祝願家庭興旺,表達對新的壹年的祝願和祈禱。如今踩年齡的習俗已經被放鞭炮取代了。

壓歲錢

除夕夜,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因為“老”和“寶”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辟邪避災,保佑孩子平安。壓歲錢寄托了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懷。

燃放鞭炮

中國有句民間諺語,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伴隨著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壹項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鞭炮是用竹竿等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因為竹子在中國南方很豐富,這個習俗首先從南方開始流行。竹子燃燒時,竹節內的空氣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爆裂聲,因此得名鞭炮。大約在唐朝,人們把火藥放在竹筒裏點燃。到了宋代,人們普遍用裝有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鞭炮。

支付新年電話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壹項重要活動。和除夕的團圓飯壹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以前家庭拜年的順序是拜天地,拜祖先,拜殿堂。壹般是晚輩在大年初壹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幸福如東海,長壽如南山。過完年,壹般的規矩是初壹祭拜家人,初二祭拜嶽家,初三祭拜親戚。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居也要互相拜年。在“新年快樂”的聲音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老話說得好,拜年是“基於友情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