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荊山人把馬蘭芽當野蔬端上飯桌是近些年才有的事。
馬蘭芽,與田埂陌頭的二月蘭、蒲公英、薺菜壹樣,輕輕念叨,如鄰家女孩名,如似香兒、小鳳、新菊,念著,口齒間便浸潤著清香,腦海便閃現出壹位內心豐盈、清純明眸的少女,渾身散發著天然的醇香。
? 馬蘭芽,也叫馬蘭頭、紅梗菜、馬蘭菊。明人王磐《野菜譜》裏說馬蘭頭因其叢生於田野路邊,盡情生長可至七八十厘米之高,會阻礙馬的通行,故民謠有“馬攔頭,攔路生,我為拔之容行。”《蔬食齋隨筆》載:“馬蘭不擇地,叢生遍原麓。碧葉綠紫莖,二月春雨足。呼兒競采擷,盈筐更盈掬。”春雨霏霏,田角路邊,趕趟似的,呼呼地冒出地面,叢叢比肩而立,盡情倚風自笑。紅色的細莖,撐起三四片綠葉,圓潤鮮美,肥厚柔嫩。湊在壹塊,如新孵的壹窩小雞,生機招展。玲瓏女手,著碎花紅衣,提著小籃,蹲下身子,壹手順著紅莖底部,輕輕壹挑,壹段馬蘭芽收入纖纖玉手中,姿勢優美而飄逸。采摘回家,去掉老莖,洗凈,入沸水稍焯,去苦澀味,瀝幹水,切細碎,以鹽、醋、蒜拌之,撒上拍細碎的炒花生米,絕對是開胃好菜。
田野林間,梨花正白,桃花正紅,菜花正黃,蜜蜂正鬧。手捧壹碗黃燦燦的玉米粥,搛壹點馬蘭芽入口,清舌爽嫩,暖心熨貼。
? 其實,陸遊早在其《戲詠園中春草》裏就褒贊了馬蘭草是春天的壹道珍饌。“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采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只是,往些年荊山人多有不知。近些年回鄉的遊子多了,外地外省遊荊山的客人多了,馬蘭芽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遊子回鄉,親采親做。鐵鍋中倒入菜油加熱,再倒入瀝幹的馬蘭芽,哧啦作響,青煙直竄,翻炒幾下,濃香溢出,直撲鼻翼,沁透肺腑。餐桌上,白瓷盤裏盛著綠油油的馬蘭芽,想必盛的綿軟悠長的鄉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