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即十年內戰),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5月25日以後改名為1928。曾組建壹、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1934,10個月後,先後長征,紅軍勝利。
到達陜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中央決定,全國工農革命軍正式命名為紅軍。1930後,逐漸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建了第壹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湘西、湖北、安徽、瓊崖、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江西、左右江、四川、陜西、四川、貴州等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根據地,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最高峰時,全國紅軍達到30萬人左右。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6月1934+00離開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於9月、6月、6月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與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下簡稱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持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13地區作戰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以下簡稱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