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全國其他地方壹樣,吳川春節也是壹樣,家家戶戶掛燈籠,貼“年紅”(春聯、條幅、門神、年畫),掛橘子,放年糕,穿新衣,發壓歲錢。室內外環境煥然壹新,充滿節日氣氛。
改革開放以來,吳川人仍然喜歡在舊歷年的二十九和三十晚上逛花市,買橙花擺在家裏,買整棵帶葉的甘蔗,各種水果和新鮮蔬菜來慶祝新年。其中,甘蔗的意思是“壹天比壹天漲得更高更甜”,生菜的意思是“賺錢”,大蒜的意思是“壹起想就經濟”,土豆的意思是“事業有成”,生洋蔥的意思是“聰明”。
除了傳統的炸樁、煮年糕,20多年前由於省港風氣的影響,吳川流行炸油角過年。三五個親朋好友聚在壹起,壹邊看央視春晚,壹邊揉、炸油角,既增進了親情,又分享了自己做的美味小吃。這在他們心中真的有壹種特殊的味道。可惜這壹幕已經不在了。現在人們註重健康,很少油炸和吃油膩和熱油角,但油炸樁在農村仍然存在。
大年初壹,從0點到天亮,家家戶戶放鞭炮迎新年,慶祝新年。大家暗暗比拼槍炮聲的長短,門口槍炮聲留下的紙屑就看誰的紅越來越多了。
春節早上壹起床,父母不僅給孩子穿上又長又寬的嶄新衣服鞋帽(孩子長得快,又長又寬的衣服還能再穿壹年半),自己也穿上了整齊的衣服。春節早上,年輕人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送“福利”。有些人吃湯圓和糖水包,以示家庭團聚和甜蜜的生活。有些人早餐或全天吃素,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以此作為修心聚財、避免財富外流的標誌。
初二到初十,非常熱鬧。人們用煎餃、年糕和頂糕互相問候,給親戚朋友的孩子發紅包和禮物。所以春節是孩子變化最大、最豐富、最幸福的時候。他們會慷慨地“支配”自己的錢,在父母要求收回之前“獲利”。
“開年”第二天,切年糕,殺雞,買鮮鯉魚祭神祭祖;
“紅嘴”的第三天,壹大早就燃放鞭炮清理穢物,有人在門上寫紅紙條,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是非;
農歷四月初四,竈神歸來(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夜被送回天庭);
初五、初六,壹般店鋪開門做生意;
“人節”第七天,壹大早就放鞭炮,殺雞祭神;
八年級的第八天或者第十天,我開始“開燈”徘徊。《開燈》是壹個生了男孩的家庭。燈籠燈籠掛在祠堂、土地廟或寺廟裏,有些人還會制作燈籠和酒,所以會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遊神,就是擡著菩薩像,舉著大旗,敲鑼打鼓,舞獅舞龍,過街串巷,燒香祭天三拜,稱為“供杯”。晚上遊蕩,各家都派人提著燈籠參加遊行,叫遊花燈。
從農歷十月初十到十五,每個村子的人輪流擔任“齋戒頭”,請菩薩到屋裏拜。這是壹種難得的榮譽,所以那些做“齋頭”的人盡最大努力宴請親朋好友,以祈求幸福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