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過去又被叫做蹦蹦、棒棒戲、雙玩藝兒、蓮花落、秧歌等,是東北土生土長的民間歌舞演唱藝術。早在清末民初,沈陽市郊已經有許多蹦蹦班,但是統治階級瞧不起它,壹直不讓進城演出。偶爾有進城的藝人也只能手拿竹板,沿街賣唱,不能正式搭班演出。直到1920年修築沈(陽) 海(龍) 鐵路,因為修路民工都是市郊的農民, 官府才邀集蹦蹦藝人進城演唱,很受歡迎。但隨著築路工程結束,二人轉也就隨之散去。20世紀20年代末又有蹦蹦班進入沈陽城演出。當時張作霖喜歡聽大鼓,不知為什麽厭惡“蹦蹦”,不但不看,還常攆走“小班兒蹦蹦”,禁止演出。
這時已是“少帥”的張學良,要看看“蹦蹦”到底是什麽玩意兒,便下令讓白菊花的蹦蹦班到大帥府唱場堂會,並要大帥府中太太小姐們也都出來看看。
二人轉《王二姐思夫》劇照
白菊花本名王成業,是遼陽著名的蹦蹦藝人。他領班在大帥府唱堂會,臺上並沒有唱砸,然而在後臺卻惹怒了帥府的馬弁們。他們抓住白菊花要打。白菊花不服地問題:
“老總,為什麽要打我呀?”馬弁盛氣地回答:“妳手下人要錢,我就要打妳這個領班!”正在千鈞壹發之際,少帥聞聲趕來,厲聲喝住:“住手!誰打白菊花,我就打誰,看誰敢動壹動!”白菊花和他的蹦蹦班才得以安然離開帥府。原來,張學良看白菊花的演出入了迷,很欣賞他的藝術,自然不準馬弁傷害他了。從此蹦蹦在帥府也獲得了好感,白菊花也因此出了名,在沈陽演出了好壹陣子。沒過多久,在沈陽工業區國民市場等地,好幾個蹦蹦班子唱對臺戲,著名藝人有“城南四將”:徐小樓(雙紅)、越振忠(十四紅)、趙文山(趙彩雲)、黃彩雲(清末著名蹦蹦藝人黃殿奎、藝名“氣死驢”的女兒) 以及李柏林(金香草)、程德清、蔡興舟(大蝦爬子)、大喬、二喬等,演出《西廂》、《藍橋》等。他們原來在農村演出,報酬由村中人湊份子,進城以後改為打錢制,每唱完壹段,向觀眾打錢,錢湊夠再唱。
抗戰勝利後,蹦蹦班子第三次進沈陽城,這時孫家貴(六菊花)、王桂榮等搭班在沈陽鐵西春華茶社演出。這是二人轉藝術第壹次登上舞臺。但由於國民黨占領沈陽,民不聊生,二人轉戲班很快又垮了,六菊花改行賣菜,王桂榮嫁為人婦。沈陽解放後,二人轉第四次進沈陽,作為民間藝術受到國家重視。1950年以後沈陽就出現了二人轉戲班,不久成立沈陽群眾地方戲劇團,徐筱樓、程喜發、王恩卿(六月鮮)、王桂榮等又都重新活躍在二人轉舞臺上,為繁榮沈陽文藝增色添光。
地處沈城近郊的新民縣(今新民市) 是二人轉的主要流行地區之壹。無論是城鎮、農村,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都把看二人轉當做莫大的樂趣。誰家有大事小情要是沒有二人轉助興,似乎缺了壹大塊。
由於需求,二人轉演員也成了“香餑餑”。二人轉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在新民遍地開花。在諸多培訓班中,李桂芬二人轉藝術培訓班異軍突起成為佼佼者。由於她培訓出來的“人才”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吸引了外省市的壹些演員紛紛來投師學藝。新民縣著名的二人轉“班頭”就是李桂芬,她是老演員、老教師,是個遠近聞名的人物。她師從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馬力,十七歲登臺,不僅得到了老師的親傳,還在繼承了各派二人轉藝人優長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李桂芬唱功紮實,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身段優美兼民間舞與現代舞的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她的手絹功、扇子功,更是令人叫絕。如今二人轉的熱門絕活、看家本領——“轉手絹”用的“八角手絹”,就是她1964年表演《人民好車站》時的創造。該演出曾經受到時任東北局第壹書記宋任窮同誌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