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麥是指在幹旱半幹旱地區通過自然降水培育的小麥。該地區小麥全生育期降水很少,沒有灌溉條件。小麥的生長完全依靠自然降水,其產量與生長年份的降水量和降水的適時程度密切相關。我國旱地小麥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內蒙古和青藏高原。
擴展數據:
1,農田建設
旱地小麥大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和風蝕嚴重的地區。只有搞好農田建設,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水抗旱能力,才能實現穩產高產。在丘陵地區和幹旱高原,坡度在25°以上的,應當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2.農業和儲水
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深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墑能力。壹般深度為23 ~ 26 cm,並逐年給耕層加風,避免表土過多,影響當年小麥生長。
3.輪換施肥
合理的輪作和施肥可以維持土壤養分平衡,調節各種養分的積累和消耗,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我國北方部分旱地冬小麥夏季應休耕,保證壹年壹作的種植模式,可促進土壤肥力恢復和有效蓄水。小麥連作時間,冬春麥應限制在2 ~ 3年,否則不利於肥力提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旱地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