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節的節日文化
“普渡”是閩南沿海(包括金門)的壹種漢族民俗文化現象。它是由道教的中秋節和佛教的盆景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結合而成的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到了宋代,泉州在中元節舉行齋戒活動時,佛教的“普渡”壹詞就轉化成了當地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周知甄德秀的《甄錫山集》中,有壹篇名為《普渡青瓷》的消息。自宋代以來,普渡都是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祈福的事情很多:要麽是為死者祈福,沒有郁結的悲哀;或者幸存者被授予五福康寧稱號;或者下雨為了抗旱;或者希望原諒是為了擺脫內疚,等等。到了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普渡的祭祀儀式發生了變化。道光《金門錄》(15)說:“自七月初壹日起,各社沿僧道設廟,作蘭社,俗稱普渡,以祭無主之鬼。裏舍有公祭,各家又有私祭。”新中國成立前,普渡在閩南沿海地區還是很流行的。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為“正普”。從七月初起,店內各村輪流普渡,晉江“年初青陽頭為梅,初二杏為王……”壹天壹天的訂,壹直訂到7月30日。泉州市區有38家店鋪,所以每家店鋪輪流舉辦普渡的時間不得不延長。6月29日至農歷八月初二,若適逢閏月,則恢復。泉州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桂湖普普”,即桂湖65,438+03村分屬65,438+02生肖(其中後安和倫屬猴),普渡在65,438+02輪流互娛。當地漢族人有壹句俗語,“桂湖普普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