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遊,十六、十七梅_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婚嫁風俗:吳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禮記·婚儀》規定的程式進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辦起婚事來相當講究。鋪床、接車、拜堂、擺酒、新婦茶、三朝回門,這就是吳川人的婚嫁程式。現今時代改變了,人的婚煙觀念也改變了,但這壹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來。
吳川素有“粵劇之鄉”美稱。每年,“兩廣”有40多個演出團體進入吳川,長年“潛伏”於城鄉,尤以“春班”和“秋班”為盛,高峰時曾雲集了60個劇團。逢上做“年例”的鄉村,大戲往往壹演就是好幾天,最多時竟連演壹個月,有時令到劇團“無戲可演”。因而,這裏早就有“吳川養活了‘兩廣’粵劇團”之說。
擴展資料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裏繁衍生息。
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公元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_、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_、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並了中山鎮,塘綴鎮合並了板橋鎮。
百度百科-吳川
吳川市人民政府網-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