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30年家鄉改革的600字作文

30年家鄉改革的600字作文

30年,彈指壹揮間,30年,風雨蒼桑,我們和***和國***同走過,我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人!我出生在1962年,說起這30年,那真是有太多的話要說。還是從身邊小事說起,從衣食住行說起吧。

穿衣的變遷

那是1967年的冬天,姥姥用全家人的布票給爸爸做了壹條棉褲,做好了他嫌肥,自己又把它改得太瘦了,沒辦法,只好又給他買布做。姥姥說:“不要怪他,人人都有愛美心。”快過年了,家裏沒有錢和布票了,姥姥就把我們三個孩子的衣服拆了,買了壹袋染料在大鐵鍋裏染了染,又翻過來縫上。

“我們也有新衣穿了!”孩子們很高興。

現在的孩子們壹出生就有了不知多少套純棉的秋衣秋褲,而我是直到1980年上大學才穿上了秋衣秋褲,在這之前是穿把媽媽單位發的勞保手套拆了再手工織成的線衣線褲。壹個嚴寒的冬天,姥姥把過去的舊毛衣拆掉給我織了條圍巾,那些毛線太舊了,是姥姥壹點點邊織邊搓織成的,直到上大學,家裏才給我買了壹斤半化纖毛線織了件毛衣。也許是年輕時穿夠了黑的藍的灰的了吧,這幾年我陸續買了十幾件羊毛衫,紅的,綠的,黃的,五光十色。服飾不僅僅是遮體和禦寒,它代表著壹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和審美情趣,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文明的象征。不是嗎?別的不說,就連人們用的背包也在訴說著文明意識的復蘇和長成。過去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草綠色的挎包,現在,妳看看小小的包包也是魅力四射。圓角的柔美溫和,長方形的大方、樸實、莊重。

衣帽、首飾和背包都是會說話的。不是嗎?妳是個初戀的少女,穿壹身淺花裙,背壹個紅色的包,妳的熱情奔放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不用妳說話就傳達給了別人;壹只做工考究的黑色的包裏,東西放置的井然有序,也就足以證明著妳是壹個做事嚴謹的人。改革開放初期,誰穿了條大喇叭口的褲子都會被人投去驚異厭惡的眼光。現在,妳走在大街上,會看到:大冬天的,姑娘們會穿上壹雙長筒靴,緊身毛褲,短短的羊毛裙,男女老少穿的或飄逸或俏麗,再也沒有怪異的眼神,只有贊美和相互學習。美是人類***同的追求,社會進步了,服飾自然就多姿多彩了。

飲食的變遷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大人們天天為吃得發愁:“唉,這個月又不夠吃了。”我們壹家人每人每月憑證供應14公斤糧食,60%是粗糧。我們正在長身體,而且那時候學校幾乎天天組織到農村、到工廠參加勞動,從我十三歲開始,有時壹個月就要吃20多公斤糧食。姥姥的手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銀卷,紅薯面軋成饸饹,就是洋槐花和苜蓿草都能做成菜餅子吃。想想老人真得是太不容易了!現在到超市裏我們可以買到饅頭、面條和各種菜的半成品,那時候壹切要從原材料開始做,我就經常和老人壹起去郊區的磨房把高粱米、玉米磨成面。做飯是要用火的。在縣城的時候是燒柴竈。我和妹妹放學後也和農村孩子們壹樣去地裏拾柴禾,做壹頓飯弄得滿屋裏都是煙,再愛幹凈的姑娘、媳婦也沒有辦法。後來搬到市裏後是燒煤球,滿屋子煙不說還特別慢,捅開爐子沒有20分鐘火根本就上不來,妳再著急也沒有用。 春節來臨了,家人也更愁了,只有壹斤肉、半斤白糖、半斤花生、壹斤帶魚,平時借別人的錢呀、米呀的也該還了。那時候家家戶戶入冬的時候都要買上三百五百斤的大白菜,壹家人壹個冬天就是白菜、籮蔔、鹹菜和土豆子。過年了,壹家人終於可以吃上頓餃子了。

現在,我有時也為家人的飯菜“愁”,不是愁沒的吃,而是愁花色品種太多,好東西都吃膩了。每天我問丈夫和兒子:“想吃什麽?”“不知道。妳自己看著辦吧。”這就讓我犯了愁:“昨天吃的蝦仁和燒茄子,今天再吃什麽呢?做壹次米粉蒸肉?”“妳最好這壹周不要和我談肉好嗎?我都吃怕了。”兒子這麽壹說,我只好上網查最新菜譜了。

住的變奏曲

2006年,我家終於搬進了110平方米的新樓房,大客廳、大廚房、大落地窗,天然氣進家,壹年四季有熱水用,衛生間裏有大浴缸,可以躺在裏面洗澡,那象小時候去公***浴池洗澡,人象下餃子壹樣在壹個大水池裏洗,水都變黑了,上面飄著厚厚的臟泥了,新進來的人仍在下去洗,有什麽文明可言?

搬進新家的第壹天我激動得睡不著覺,往事如電影般在腦海裏上演。我十歲之前,我們家壹直在租民房住,而且頻繁地搬家,好在東西不多,兩平板車就解決了。60年代,我家五口人住在壹個農民的柴草房裏,只有十二個平方米,吃喝拉撒全在裏面,壹盤土炕,睡著姥姥、媽媽和我們三個孩子。姥姥愛幹凈愛美,她幾乎天天都要用洗衣盆在那裏洗呀搓的,衣服床單大件小件,壹洗壹大盆。但是不論怎麽洗,就那壹間房,煤爐子就在睡覺的土炕邊,任妳怎麽愛幹凈那煙塵那煤灰,妳能有什麽辦法?剛出生的小弟弟就睡在熱沙土褲子裏,弄得滿炕都是沙土。70年代,我們全家從縣城搬到了滄州市,爸爸機關分配給了兩間平房,我們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家。爸媽帶著弟弟住壹間,妹妹住餐廳兼客廳的外間,我和姥姥只好住頭都擡不起來的廚房了,要做飯只好再在小院子裏自己蓋壹間小土房。現在我們姐弟三人都成了家也都買了上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臥室是臥室餐廳是餐廳,還有了書房,小區裏四季有鮮花和綠草。爸媽的房子位置和設計最好。勤儉壹生的他們,買房子卻要買我們這裏最貴的。現在不少人都知道了“隱私權”這個詞,在住大雜院的時候,在壹家老少三代住壹間房子的時候,何談隱私權?何談住的文明?

行的變遷

我的老家在離縣城60華裏的農村。記的第壹次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是在壹個陽光明媚的春天。爸媽借了兩輛自行車,把我和妹妹放在兩個大竹筐裏竹筐綁在自行車後架上,爸媽騎車回老家。後來縣城裏有了大貨車改裝的客車,我們也很少“坐”(其實是站,車上沒有座位),因為壹個人六毛錢爸媽舍不得。

出遠門是壹件很重大很艱苦的事情。上大學的第壹年回家我就沒有趕上當天的夜車,改簽第二天的車後,在候車室整整站了壹夜。那是讓人很難忘懷的壹夜,人擠人到什麽程度?妳的腳站麻了,擡起來休息壹會兒,再放下來時就沒有地方了。現在我去石家莊、天津、北京辦事,坐早班車走,當天就能往返,因為火車提速了,車好了也多了,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我市到石家莊到北京都是三小時車程,到天津只要壹個半小時。弟弟妹妹都開上了自己的轎車,我愛人也要買車,我不同意:“這倒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我認為我們都在市區內上班,騎自行車才10多分鐘,買了車要有地方放,要保養它,要燒掉大量汽油。我認為我們國家是不應該提倡小轎車進家庭的,13億人口,2.8億家庭,壹家壹部車,那還要再修多少高速公路?還有車庫呢?停車場呢?空氣汙染呢?再占上億畝農田夠嗎?所以我就是不主張買家庭轎車。走走路,騎個電動自行車挺好的。我們有什麽事就會毫不猶豫地打的,因為打的的費用比自己養車要少得多,為什麽不打呢?壹向節儉的父母也每年安排壹兩次旅遊,誰叫現在的交通這麽方便呢?“廬山秋色分外美”,今年他們要去廬山看看。

生活在花壹般甜美的日子裏的人們啊!不要忘記先烈,不要忘記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要好好地珍惜和愛護來之不易的好日子,積極工作,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