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的基本特點是以肉為主料,水產品少;突出主料、原味,講求柔和、清香;註重火力,善燉、烤、燜、煮,尤其是砂鍋菜;造型簡約,地方風格明顯。如今,保留在農家樂或餐館裏的客家烹飪技藝中,仍有許多精彩的手工做法。比如酒法:典型的菜是玫瑰酒鴿。方法是將鴿子宰殺,擦幹,鋪在瓦盆裏。兩只竹筷子橫放在鴿子下面,讓鴿子身體和碗底之間有壹點距離。為了降暑,取壹杯玫瑰酒,放在兩杯之間。然後把整個碗放在鐵鍋裏,蓋上瓦碗,放到中火的鍋裏。鴿子熟了,杯子裏還有半杯清酒,但是酒味沒了,只有鴿子肉的味道。這種方法只有在客家食譜裏才有。目前農民比較省時簡單。在此基礎上,創造“三杯雞”的方法更加簡單奇妙:取壹杯酒、壹杯醬油、壹杯水,在鍋內混合,在鍋中間用幾根竹筷子撐起壹只宰殺好的整雞,用猛火加蓋半個小時,然後開鍋吃其香甜滑嫩可口的雞肉。此外,今天的客家烹飪技藝中還有許多做法,在現代食譜中極其古老而獨特。比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禮記註》中列舉了八寶,第五寶叫“道真”。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鴕鳥之肉,須武裝之(讀壹段,脊柱側)。若萬物如牛,打其對面,去其餌(筋),煮之,去其顫,揉其肉。”這種方法因其彈性,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姚敏書》中被稱為“跳丸炙”。可見客家菜的“道真”手法,來自古人,來自中原。這些都說明,客家烹飪作為民俗文化中的壹種飲食文化,有著濃厚的古意,是客家人幾千年生活中凝結的智慧結晶。
現在餐飲行業越來越有返樸歸真的趨勢。弘揚客家飲食文化的精髓,傳承其精湛神奇的烹飪技藝,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