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是“直觀感受”的視覺審美境界。
被稱為太湖“三白”,以晶瑩潔白的外觀著稱。《吳地方誌》中早有記載:銀魚細長如玉簪,渾圓通透,“不逾三寸長,色如銀亮”;白魚又扁又長,全身鱗片細密。“四季分明,但五月中旬多陰雨,顏色白如銀”;白蝦潔白透明,晶瑩如玉,故又稱“水晶蝦”、“熟時顏色潔白”。太湖的“三白”,無論是生的還是熟的,都顯得清澈見底,銀如玉,雪如霜,本色壹致。有詩贊曰:“玉?潔如冰霜”、“如玉?”,即體大、色白如玉的銀魚;據說白魚入梅後十五日開花,故稱“當時白”。又有“太湖白蝦天下第壹”之說,是養蠶時節出產的“蠶白蝦”,是蝦中珍品。有美學家說,“讓人壹見傾心的,就叫美”。從視覺審美的角度來看,“三白”都給人壹種幹凈無瑕的直觀印象,壹種不染的“直觀感受”。煮好後,端上桌時,第壹眼就呈現出壹種純凈自然的美。
二是“以靜為味”的審美趣味境界。
吳人吃銀魚歷史悠久。據說春秋時期的吳王也有這種好味道,但石並不知道這種寶藏。有詩雲:“史不知吳王乎?,但銀魚是面條。”原來銀魚細如絲,軟如棉,吳中人也稱之為“帶魚”、“面魚”或”?殘魚”。Xi石欣賞它的美味,根據它的名字是不會錯的。銀魚肉嫩肥,宜清炒,或炒雞蛋、野菜,以使其略厚清淡;也可以用蛋清勾兌燒芙蓉銀魚湯,乍壹看像是“波浪中的白條”,但細細啜飲,卻是清新爽口;如果口重,還可以加雞湯和火腿煨壹下,叫三鮮銀魚湯。純正的味道略有減少,但依然如此。
魚鱗細骨的白魚,肉質細嫩肥美,肉質純正,要清蒸才能保持真味。壹盤清蒸白魚,有“太湖玉白魚”的雅稱,大蔥、金姜、閃閃銀光,蒸汽飄來飄去,令人生津。“摸起來很好吃。”也有人把活的新鮮白魚用刀剁碎,用調料攪拌,沸水煮,冷水養。吃雞湯和海苔的時候可以煮壹下,做成魚丸湯。魚丸入口即化,清湯爽口,回味無窮。冬天白魚也可以用淡鹽略腌兩天,加入酒糟,形成壞白魚,蒸熟吃。雖然是腌制的,但是味道清新幹凈,風味獨特。白魚自古有名。據吳君之說,隋朝入洛陽,震驚中原。有詩說:“湖海風味不同,黃魚不如白魚肥”;“特產尚贊‘時光白’,漁翁在石湖爭網。”
清代李煜說:蝦為肉食之必需,甘草更為醫學之要。但蝦的種類很多,其中太湖白蝦尤為細嫩,細膩香甜,口感獨特。白蝦要用淡鹽水煮,水在炒鍋裏煮,真的很好吃。還有壹種是醉白蝦。當它被酒嗆到的時候,馬上抹上調料,稍微悶壹會兒。那時候的白蝦都是醉醺醺的,包括那些打不動酒的,還有那些喝了壹會兒的,各種各樣的都充滿了樂趣。吃它,滑嫩鮮,真的是極品美食。
壹般來說,“壹白”是本色,“壹白”是味道。精致好吃,萬壹外設。但在蘇幫菜的創新食譜中,也有“三白”作為風味,並做成各種佳肴或小吃,也獨具特色。甚至除了“三白”,還精心加工了多種原料,比如壹道“玉玲瓏白玉湯”。除了太湖“三白”外,適當搭配蒓菜、塘鯿、沖浪魚、蒓菜、雞翅等。,而且八味和諧,依然不失地道的對待味道的方式。
“三白”的味道都是淡淡的味道。中華美食有不同的審美境界:厚味,厚味,這是壹種境界;瘦而可口,淡而可口,是另壹種境界。《老子》雲:“從容為上,勝不美。”這種寧靜的環境也可以理解為人品與美食合壹的和諧之美。品“三白”,猶如讀陶淵明、王維的田園詩:質實美,質地實,鹽不偽,味自成。真的可以說是“清新如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