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畬族地區,人們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準備祭祀土地神等神靈,以保護村民的安全。所以當地有句話:“二月二,殺雞要田。”(喬等:《中國四時四季大辭典》)清道光十年的《廣西修仁縣誌》和民國的《廣西淩雲縣誌》都有類似的記載。
桂東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土地廟建在客家人居住的村落邊緣。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他們會準備三個煮好的祭品,帶著香燭和紙錢去村子附近的土地廟祭祀。場面莊嚴肅穆,以求土地神保佑,安居樂業(《汪劍通:廣西客家綜合研究第壹輯》)。
分肉,聚眾盛宴,奏樂作樂。社祭作為人們聚會節日的習俗,自春秋時期就壹直存在。我們可以在很多史料和地方誌中找到對這壹場景的描述。比如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靈訓》說:“今窮鄙之社會,亦敲壺瓶,和鳴,以為樂也。”
南朝梁宗谷所著《荊楚紀年》記載:“社日,鄰裏聯合,組成綜合社,祭醪於樹下造屋,先祭神,後娛之。”清代袁敬蘭《武季華禮》中寫道:“二月二日為土地神生日,城內有廟,各有專祠,祭賞之。”《廣州府誌》引用番禺知止的話說:“二月二日,地方開會,大小衙門,大街小巷,都叫梨園奏樂娛神。”過去祭祀社會的盛況,人們歡聚宴飲的歡樂場面,都可以在這些記載中看到。
二月二日,龍擡頭:
龍舟節
在過去,龍擡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會去龍廟或河邊燒香祭祀龍神,祈求龍神化雲為雨,保佑豐收。然而,在許多地區,尤其是在南方,人們還把二月的第二天作為“土地公祭日”,並舉行社會祭祀來崇拜土地神。
撒灰
這壹習俗歷史悠久,至今仍在許多農村地區流行。用於撒灰的灰通常是木灰,但也有石灰或谷殼。具體做法因地而異,大致如下:在門前撒灰,稱為“擋門防災”;墻角撒灰意在“滅盡蟲”;把骨灰撒在院子裏,做成大小不壹的圓圈,象征性地擺放壹些五谷雜糧,稱之為“囤”或“砸灰”,以祝豐年;在井邊撒上灰,稱之為“回龍”,以求風調雨順。噴灑方法因地而異。壹般都是從井邊開始,壹路蜿蜒,進入廚房,環繞水箱,灰線不斷曲折,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