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把李家人殺得差不了,才想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壹檔子說法,於是武皇帝壹紙詔書:全國禁屠。其實,武則天禁的是屠宰,而非禁屠人,她老人家壹生氣,連親生兒女都舍得弄死,何況牛羊乎?想必這禁屠也不過是壹場國家級別的作秀罷了。
壹次,禦史婁師德使至陜,地方官大概也變著法弄了“四菜壹湯”,廚師上了壹道手把肉,解釋說這羊是豺咬死的,大人妳就借光了,婁師德好生贊嘆“豺真懂事。”接著廚師又上了壹道清蒸魚,仍舊說是豺咬死的,婁師德頓時拉下臉來呵斥廚師:“短智漢,為何不說是水獺咬殺的?”其實,婁師德的忍讓在歷史上是極出名的,成語“受唾自幹”就出自他訓導弟弟的典故。即使這樣的官員都能放開膽子開葷,可見當時的禁屠是怎樣的不靠譜了。據說此事後來傳到武則天耳朵裏,她只是壹笑置之。如果說羊和魚兼得是婁師德的幹的好事的話,那麽,武則天對張德、劉緬網開壹面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拾遺張德老婆生了男孩,私宰壹只羊吃滿月酒,也怪這張德心眼實在,竟將補闕杜肅也喊來喝酒。不曾想杜肅偷偷地揣了壹塊手把肉到武則天那打了小報告。第二天武則天喊張德訓話:“朕禁屠宰,紅白事不在此限,妳今後招待客人,亦須擇人。”並把杜肅的舉報信給了張德看,把個杜肅弄得裏外不是人。另壹件是禦史彭先覺的窩囊事兒,當時他負責察覺京城違法者,壹日定鼎門壹輛拉草車翻了,露出兩只白條羊,彭先覺認為是合宮尉劉緬“當屠不覺察”,該受“決壹頓杖”懲罰,誰知武則天從半路伸出壹只手:杖責就免了,“其肉乞緬吃卻。”嘖嘖,咄咄怪事,失察人到頭來反倒得了口福。
2. 武則天有哪些“禁屠”趣事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頗有佛緣,女皇武則天便是其中壹位。武則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當作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思想武器。她壹當上皇帝,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除劃撥專款大修寺廟,大造佛像,大量翻譯佛經外,還多次用行政手段掀起全民崇佛的熱潮。在強制性的全民崇佛運動中,有壹道禁殺牲畜、禁捕魚蝦的命令,曾鬧出了不少趣聞。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之壹,是佛門弟子基本的行為準則。但不準普通老百姓吃肉,實施起來無疑有很大難度。為了查驗禁屠令的執行效果,武則天特命宰相婁師德下基層巡視。宰相視察工作,基層官吏自然要設宴接待。宴席上,首先送上來的是壹盆羊肉。基層官吏解釋說:這羊不是我們殺的,是狼咬死的。既然是狼咬死的,吃了當然不算犯禁。接著送上來的是壹盤魚。基層官吏又聲明:這魚也是狼咬死的。婁師德壹聽噴飯大笑:妳咋這麽笨呢,應該說這魚是水獺咬死的才對。歡笑聲中,美味佳肴很快成了腹中之物。
由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武則天的禁屠令在基層的執行狀況估計不會太理想。事實上,古往今來的任何壹項政令,如果不得人心,最終結局必定是草草收場。後來,武則天大約也覺得這個禁令有點過分,因而在處理違禁案例時,對當事人十分寬容。
左拾遺張德的妻子生了壹個男孩,便偷偷地殺了壹頭羊宴請賓客。其中有個叫杜肅的人,飽吃壹頓羊肉之後,居然寫了壹紙狀文向皇帝告發張德。
第二天上朝時,武則天對張德說:“妳妻子生了壹個男孩,可喜可賀啊。”張德向武則天拜謝。武則天又道:“可是羊肉從哪裏弄到的呢?”張德趕緊叩頭連稱死罪。武則天道:“我禁止宰殺牲畜,是吉是兇難以預測。可是妳邀請客人,也該有選擇地交往。無賴之人,不能壹起聚會。”然後拿出杜肅的狀文給他看。杜肅賣友求功不成,反遭奚落,嚇得直冒冷汗。武則天顯然認為杜肅出賣朋友事大,而張德違犯禁屠令事小。由此可見,連武則天自己後來都不把禁屠令當回事了。
還有壹樁趣事。壹天,洛陽定鼎門外翻了壹輛草車,藏在草車上的兩只被殺的羊頓時露了餡。這無疑犯了禁屠令。目睹此事的護門人立即將線索報告禦史彭先覺。彭先覺可能晚來了壹步,沒能抓到拉草車的人,便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他上書給皇帝說:“合宮尉劉緬專門管理屠宰之事,他沒有覺察到這件事,應罰他吃壹頓棍棒,羊肉則可送給尚書省的官員們吃。”劉緬聽說後很是害怕,趕緊做了壹條加厚的褲子等著打 *** 。沒想到,第二天武則天在彭先覺的奏疏上批示:“禦史彭先覺奏請杖打劉緬的意見不妥。羊肉應給劉緬吃。”消息傳開,滿朝官員皆拍手稱快,只有彭先覺羞慚不已。
3. 求武則天文章,文言文初,蕭良娣有寵,而武才人貞觀末以先帝宮人召為昭儀,俄與後、良娣爭寵,更相毀短。
而昭儀詭險,即誣後與母挾媚道蠱上,帝信之,解魏國夫人門籍,罷後舅柳奭中書令。李義府等陰佐昭儀,以偏言怒帝,遂下詔廢後、良娣皆為庶人,囚宮中。
後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嶺南。許敬宗又奏:"仁祐無他功,以宮掖故,超列三事,今庶人謀亂宗社,罪宜夷宗,仁祐應斫棺,陛下不窮其誅,家止流竄,仁祐不宜引庇蔭宥逆子孫。
"有詔盡奪仁祐官爵。而後及良娣俄為武後所殺,改後姓為"蟒",良娣為"梟"。
初,帝念後,間行至囚所,見門禁錮嚴,進飲食竇中,惻然傷之,呼曰:"皇後、良娣無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辭曰:"妾等以罪棄為婢,安得尊稱耶?"流淚嗚咽。又曰:"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
"帝曰:"朕即有處置。"武後知之,促詔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死,殊其屍。
初,詔旨到,後再拜曰:"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罵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後聞,詔六宮毋畜貓。武後頻見二人被發瀝血為厲,惡之,以巫祝解謝,即徙蓬萊宮,厲復見,故多駐東都。
中宗即位,皆復其姓。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並州文水人。
父士彟,見《外戚傳》。文德皇後崩,久之,太宗聞士彟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
母楊,慟泣與訣,後獨自如,曰:"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母韙其意,止泣。既見帝,賜號武媚。
及帝崩,與嬪禦皆為比丘尼。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
王後後久無子,蕭淑妃方幸,後陰不悅。它日,帝過佛廬,才人見且泣,帝感動。
後廉知狀,引內後宮,以撓妃寵。 才人有權數,詭變不窮。
始,下辭降體事後,後喜,數譽於帝,故進為昭儀。壹旦顧幸在蕭後,寢與後不協。
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而母柳見內人尚宮無浮禮,故昭儀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由是後及妃所為必得,得輒以聞,然未有以中也。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
"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久之,欲進號"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言:"妃嬪有數,今別立號,不可。
"昭儀乃誣後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素險側,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後,帝意決,下詔廢後。
詔李績、於誌寧奉璽綬進昭儀為皇後,命群臣及四夷酋長朝後肅義門,內外命婦入謁。朝皇後自此始。
後見宗廟,再贈士彟至司徒,爵周國公,謚忠孝,配食高祖廟。母楊,再封代國夫人,家食魏千戶。
後乃制《外戚誡》獻諸朝,解釋譏噪。於是逐無忌、遂良,踵死徙,寵煽赫然。
後城宇深,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帝謂能奉己,故扳公議立之。已得誌,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亦儒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久稍不平。
麟德初,後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為蠱祝,宦人王伏勝發之,帝怒,因是召西臺侍郎上官儀,儀指言後專恣,失海內望,不可承宗廟,與帝意合,乃趣使草詔廢之。左右馳告,後遽從帝自訴,帝羞縮,待之如初,猶意其恚,且曰:"是皆上官儀教我!"後諷許敬宗構儀,殺之。
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閱歲屠覆,道路目語,及儀見誅,則政婦房帷,天子拱手矣。群臣朝、四方奏章,皆曰"二聖"。
每視朝,殿中垂簾,帝與後偶坐,生殺賞罰惟所命。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
帝晚益病風不支,天下事壹付後。後乃更為太平文治事,大集諸儒內禁殿,撰定《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等,大氐千餘篇。
因令學士密裁可奏議,分宰相權。 始,士彟娶相裏氏,生子元慶、元爽。
又娶楊氏,生三女:伯嫁賀蘭越石,蚤寡,封韓國夫人;仲即後;季嫁郭孝慎,前死。楊以後故,寵日盛,徙封榮國。
始,兄子惟良、懷運與元慶等遇楊及後禮薄,後銜不置。及是,元慶為宗正少卿,元爽少府少監,惟良司衛少卿,懷運淄州刺史。
它日,夫人置酒,酣,謂惟良曰:"若等記疇日事乎?今謂何?"對曰:"幸以功臣子位朝廷,晚緣戚屬進,憂而不榮也。"夫人怒,諷後偽為退讓,請惟良等外遷,無示天下私。
繇是,惟良為始州刺史;元慶,龍州;元爽,濠州,俄坐事死振州。元慶至州,憂死。
韓國出入禁中,壹女國姝,帝皆寵之。韓國卒,女封魏國夫人,欲以備嬪職,難於後,未決。
後內忌甚,會封泰山,惟良、懷運以嶽牧來集,從還京師,後毒殺魏國,歸罪惟良等,盡殺之,氏曰"蝮",以韓國子敏之奉士彟祀。初,魏國卒,敏之入吊,帝為慟,敏之哭不對。
後曰:"兒疑我!"惡之。俄貶死。
楊氏徙酂、衛二國,鹹亨元年卒,追封魯國,謚忠烈,詔文武九品以上及五等親與外命婦赴吊,以王禮葬鹹陽,給班劍、葆杖、鼓吹。時天下旱,後偽表求避位,不許。
俄又贈士彟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魯國忠烈夫人為妃。
4. 武則天時期駱賓王書寫的那篇討伐檄文的具體內容,最好是原文、文言偽臨朝武氏者〔1〕,性非和順,地實寒微〔2〕。
昔充太宗下陳〔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節〔5〕,穢亂春宮〔6〕。
潛隱先帝之私〔7〕,陰圖 *** 之嬖〔8〕。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9〕;掩袖工讒〔10〕,狐媚偏能惑主〔11〕。
踐元後於翚翟〔12〕,陷吾君於聚麀〔13〕。加以虺蜴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殘害忠良〔16〕,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
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20〕;賊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虛侯之已亡〔23〕。
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24〕;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25〕。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6〕。
奉先君之成業〔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8〕,良有以也〔29〕;桓君山之流涕〔30〕,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32〕,爰舉義旗〔33〕,誓清妖孽。南連百越〔34〕,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
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xie)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壹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5. 求 舊唐書 新唐書 有關武則天部分 原文+翻譯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後 則天皇後武氏,諱曌,並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隋大業末為鷹揚府隊正。高祖行軍於汾、晉,每休止其家。
義旗初起,從平京城。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
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時皇後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進號宸妃。永徽六年,廢王皇後而立武宸妃為皇後。
高宗稱天皇,武後亦稱天後。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後。既將篡奪,是日自臨朝稱制。
庚午,加授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絳州刺史、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相州刺史、越王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變,故進加虛位,以安其心。
甲戌,劉仁軌為尚書左仆射,岑長倩為兵部尚書,魏玄同為黃門侍郎,並依舊知政事。劉齊賢為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嗣聖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仍改賜名哲。
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於別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皇太後仍臨朝稱制。庚午,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
太常卿兼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豫王府司馬劉祎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庶人賢死於巴州。
夏四月,滕王元嬰薨。改封畢王上金為澤王,葛王素節為許王。
丁醜,遷廬陵王哲於均州。閏五月,禮部尚書武承嗣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突厥骨咄祿、元珍寇朔州,命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拒之。彗星見西北方,長二丈余,經三十三日乃滅。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為光宅。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
改東都為神都,又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初置右肅政禦史臺官員。
故司空李績孫柳州司馬徐敬業偽稱揚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復為辭。冬十月,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三縣以應敬業。
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大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之。殺內史裴炎。
丁酉,追削敬業父祖官爵,復其本姓徐氏。十二月,前中書令薛元超卒。
殺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 垂拱元年春正月,以敬業平,大赦天下,改元。
劉仁軌薨。三月,遷廬陵王哲於房州。
頒下親撰《垂拱格》於天下。夏四月,內史騫味道左授青州刺史。
五月,秋官尚書裴居道為內史,納言王德真配流象州,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詔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是夏大旱。二年春正月,皇太後下詔,復政於皇帝。
以皇太後既非實意,乃固讓。皇太後仍依舊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初令都督、刺史並準京官帶魚。 三月,初置匭於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夏四月,岑長倩為內史。六月,蘇良嗣為文昌左相,天官尚書韋待價為文昌右相,並同鳳閣鸞臺三品。
右肅政禦史大夫韋思謙為納言。三年春正月,封皇子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衛王,隆業為趙王。
二月,韋思謙請致仕,許之。夏四月,裴居道為納言,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庚午,劉祎之賜死於家。秋八月,地官尚書魏玄同檢校納言。
四年春二月,毀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山東、河南甚饑乏,詔司屬卿王及善、司府卿歐陽通、冬官侍郎狄仁傑巡撫賑給。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偽造瑞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稱獲之洛水。
皇太後大悅,號其石為"寶圖",擢授同泰遊擊將軍。 五月,皇太後加尊號曰聖母神皇。
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並立廟。
就水側置永昌縣。天下大酺五日。
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瑯邪王沖據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為行軍總管討之。庚戌,沖父豫州刺史、越王貞又舉兵於豫州,與沖相應。
九月,命內史岑長倩、鳳閣侍郎張光輔、左監門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之。丙寅,斬貞及沖等,傳首神都,改姓為虺氏。
曲赦博州。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撰、靈夔子左散騎常侍範陽王藹、霍王元軌及子江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東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殺,元軌配流黔州,撰等伏誅,改姓虺氏。
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余家。
十二月己酉,神皇拜洛水,受"天授聖圖",是日還宮。明堂成。
永昌元年春正月,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三月,張光輔為內史,武承嗣為納言。
夏四月,誅蔣王惲、道王元慶、徐王元禮、曹王明等諸子孫,徙其家屬於巂州。五月,命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以討吐蕃。
六月,令文武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秋七月,紀王慎被誣告謀反,載以檻車,流於巴州,改姓虺氏。
韋待價坐遲留不進,士卒多饑饉而死,配流繡州。八月,左肅政禦史大夫王本立同鳳閣鸞臺三品。
辛巳,誅內史張光輔。九月,納言魏玄同賜死於家。
冬十月,春官尚書範履冰、鳳閣侍郎邢文偉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改羽林軍。
6. 武則天“禁屠”趣事:如何讓老百姓不吃肉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頗有佛緣,女皇武則天便是其中壹位。
武則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當作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思想武器。她壹當上皇帝,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
除劃撥專款大修寺廟,大造佛像,大量翻譯佛經外,還多次用行政手段掀起全民崇佛的熱潮。在強制性的全民崇佛運動中,有壹道禁殺牲畜、禁捕魚蝦的命令,曾鬧出了不少趣聞。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之壹,是佛門弟子基本的行為準則。但不準普通老百姓吃肉,實施起來無疑有很大難度。
為了查驗禁屠令的執行效果,武則天特命宰相婁師德下基層巡視。宰相視察工作,基層官吏自然要設宴接待。
宴席上,首先送上來的是壹盆羊肉。基層官吏解釋說:這羊不是我們殺的,是狼咬死的。
既然是狼咬死的,吃了當然不算犯禁。接著送上來的是壹盤魚。
基層官吏又聲明:這魚也是狼咬死的。婁師德壹聽噴飯大笑:妳咋這麽笨呢,應該說這魚是水獺咬死的才對。
歡笑聲中,美味佳肴很快成了腹中之物。 由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武則天的禁屠令在基層的執行狀況估計不會太理想。
事實上,古往今來的任何壹項政令,如果不得人心,最終結局必定是草草收場。後來,武則天大約也覺得這個禁令有點過分,因而在處理違禁案例時,對當事人十分寬容。
左拾遺張德的妻子生了壹個男孩,便偷偷地殺了壹頭羊宴請賓客。其中有個叫杜肅的人,飽吃壹頓羊肉之後,居然寫了壹紙狀文向皇帝告發張德。
第二天上朝時,武則天對張德說:“妳妻子生了壹個男孩,可喜可賀啊。”張德向武則天拜謝。
武則天又道:“可是羊肉從哪裏弄到的呢?”張德趕緊叩頭連稱死罪。武則天道:“我禁止宰殺牲畜,是吉是兇難以預測。
可是妳邀請客人,也該有選擇地交往。無賴之人,不能壹起聚會。”
然後拿出杜肅的狀文給他看。杜肅賣友求功不成,反遭奚落,嚇得直冒冷汗。
武則天顯然認為杜肅出賣朋友事大,而張德違犯禁屠令事小。由此可見,連武則天自己後來都不把禁屠令當回事了。
還有壹樁趣事。壹天,洛陽定鼎門外翻了壹輛草車,藏在草車上的兩只被殺的羊頓時露了餡。
這無疑犯了禁屠令。目睹此事的護門人立即將線索報告禦史彭先覺。
彭先覺可能晚來了壹步,沒能抓到拉草車的人,便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他上書給皇帝說:“合宮尉劉緬專門管理屠宰之事,他沒有覺察到這件事,應罰他吃壹頓棍棒,羊肉則可送給尚書省的官員們吃。”
劉緬聽說後很是害怕,趕緊做了壹條加厚的褲子等著打 *** 。沒想到,第二天武則天在彭先覺的奏疏上批示:“禦史彭先覺奏請杖打劉緬的意見不妥。
羊肉應給劉緬吃。”消息傳開,滿朝官員皆拍手稱快,只有彭先覺羞慚不已。
(謝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