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生物戰劑有哪些分類?

生物戰劑有哪些分類?

生物武器的基礎——生物戰劑

生物戰劑是在軍事行動中用於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病毒、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總稱。以前被稱為細菌戰制劑。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力的決定性因素。壹旦病原微生物進入體內(人、畜等。),它們可以大量繁殖,導致身體機能的破壞,生病甚至死亡。它也能大規模地破壞植物和農作物。生物戰劑有很多種。根據國外文獻,可用作生物戰劑的致命微生物約有160種,但具有致病和傳染能力的並不多。

生物戰劑的分類

(1)生物戰劑根據對人類的危害可分為致死性戰劑和致殘性戰劑:

(1)致命戰劑。致死性戰劑的致死率在10%以上,甚至達到50% ~ 90%。炭疽桿菌、狐霍亂、兔熱桿菌、傷寒桿菌、天花病毒、黃熱病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西部馬腦炎病毒、傷寒立克次體、肉毒桿菌毒素等。

(2)失能戰劑。死亡率在10%以下,如布魯氏菌、Q熱立克次體、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2)根據生物戰劑的形態和病理,可分為:

①細菌生物戰劑。有炭疽、鼠疫桿菌、狐霍亂、野兔熱桿菌、布魯氏菌等。

②病毒性生物戰劑。主要有黃熱病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和天花病毒。

③立克次體生物戰劑。主要有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和Q熱立克次體。

④衣原體生物戰劑。主要有鳥衣原體。

⑤毒素生物戰劑。主要有肉毒桿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腸毒素。

⑥真菌生物戰劑。主要有球孢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等。

(3)根據生物戰劑的傳染性,可分為兩類:

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

②非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土拉菌、肉毒桿菌毒素等。

隨著微生物學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斷被發現,可能成為生物戰劑的種類也在增加。近年來,人類利用微生物遺傳學和基因工程的成果,利用基因重組技術限制遺傳物質重組,定向控制和改變微生物的特性,可能產生新的、更致命的生物戰劑。

四種生物戰劑

小臥底能殺人。

生物恐怖襲擊是壹種極具破壞性且由來已久的襲擊手段。通常空氣傳播的細菌或病毒制劑幾乎看不見,聞不到。不像小說裏的主人公,普通人要麽穿越小宇宙,要麽有第六感。遇襲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吸入這種制劑,直到幾天後發病時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中毒。這時候再搶救,做好防護措施,已經來不及了。

這種使用生物制劑作為武器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起初,人們認為疾病是通過惡臭在空氣中傳播的,因此在戰爭中經常將腐爛的動物屍體扔入水中,通過汙染對方的飲用水系統使敵人生病,這被視為最古老的生物武器之壹。後來這種方法發展到使用人的屍體,壹直沿用到19世紀的美國內戰。

記錄在案的惡性例子數不勝數。18世紀,當歐洲人在北美擴張領土時,大不列顛及北美總司令詹妮弗·阿姆斯特勛爵(Lord Jennifer Amster)建議用天花來“消滅”北美的土著印第安人。然後英國人故意把天花病人用過的毯子和手帕分發給或者留給北美的印第安部落。這直接導致了俄亥俄山谷印第安部落天花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由日本細菌學家中將石井四郎領導的731部隊和研究所。在中國東北的範平縣,731部隊建立了由150棟建築和5000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細菌戰大本營。從1932到1945,僅通過活體實驗,就有10 000多名中國軍民死在731部隊的魔爪下。他們還在中國11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野戰細菌戰實驗,其中每次通過飛機傳播的跳蚤超過15萬只!

二戰期間盟軍也進行過進攻性生物武器的研究。2001給美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炭疽桿菌,其實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在戰時戰爭儲備局的領導下進行了研究。但當時研制的炭疽炸彈由於安全措施不佳,難以大規模投入生產。然而,與此同時,5000枚含有炭疽孢子的細菌炸彈已經為美軍組裝完畢。

在過去的30年裏,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人們之所以研究生活在人類和動物身上的細菌和病毒的機制,是為了減少或預防疾病。但現在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很容易地用於其他目的,以開發更強大的生物武器。這些生物制劑包括鼠疫桿菌、炭疽、兔熱病、天花或病毒性出血熱病毒,以及其他已知或潛在的恐怖制劑。作為人們手中的工具,分子生物學與病毒的結合會產生壹種新型的致病嵌合體。科學家還可以利用多種耐藥基因改變現有的病原體,作用於生物體。另壹方面,近年來公布了許多完整的人類病原體基礎數據集,那些公布的關於如何將新基因引入細菌的研究成果降低了恐怖分子研發生物武器的門檻。真的很危險,得防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