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許昌有什麽好玩的?

許昌有什麽好玩的?

漢魏古城:位於許昌縣張盼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km。據《民國二十二年許昌縣誌》記載:“許昌古城(漢魏古城)城東三十裏,周長九裏,臺階壹百二十九級。相傳為曹操所建,遺址今存。”至今城墻輪廓依稀可辨,夯土層清晰可見,漢磚隨處可見。據考,當時城內著名建築除街道、民居、衙門外,還有許昌宮、景福殿、城光殿、永世臺、丞相府等。三國時任偉邊蘭寫的《許昌公賦》和單薇、言和寫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禪定臺: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裏處的壹個綜合體小鎮。公元220年,漢獻帝應文武百官之請,宣布願退位。曹丕在此接受的退位,代漢立魏,改國號為,國號為。從此開始了中國的魏蜀吳時代。禪定臺原為青磚護坡,兩側有臺階,臺頂四周有石欄桿,臺中央有遮陽亭,上面有龍墩寶座。歷經千余年風雨侵蝕,仍有壹座高20余米、寬30余米的兩層凸臺。由漢代禦史王朗執筆,禮部官員梁歡執筆,大理寺吳婷侯鐘繇鐫刻的《共慶將軍坐禪表·奏榮號》,詳細記載了狄鹹退位、曹丕稱帝的史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壹級保護文物。《春秋樓》:據《三國誌》和《舒舒》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前任歸袁紹,曹歸,拜其為偏將軍,禮甚厚。“《三國演義》在這個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用很多附件做了詳細的描述:關羽為了保護甘蜜二皇嫂的安全,在《塗山三約》後加入了曹操。曹操給了關羽壹座豪宅,讓他和第二任妻子住在壹起。關羽分兩院。黃嫂住內院,關羽壹人在外。院子裏有壹棟樓,關羽晚上讀春秋的地方,就是春秋樓。春秋樓古建築群建於元至正元年間,歷經多次修繕。1995許昌市人民政府投資15萬元大規模建設了春秋塔文物景區,還新開放了春秋塔廣場。春秋樓現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巴陵橋:原名八裏橋。明嘉靖《徐州誌》記載:“八裏橋在西八裏(徐州),相傳是曹操送關羽的地方。"關羽在許昌被俘後,曹操"觀察其心思無意久留",想留住他。卻說關羽“辭了書,奔袁軍去了。”欲追,被操攔住曰:“各人有各人主,不必追。“橋旁有明末將軍左良玉題寫的石碑“漢高祖關摘袍之地”。為了敬仰關羽的忠義勇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橋西西修建了關帝廟,並立雕像作為紀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巴陵橋和關帝廟景區進行修繕。現在巴陵橋的關帝廟,建築宏偉,雕梁畫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毓秀臺:位於漢魏故城西南角,毓秀臺建於建安三年(198)。它是曹操為祭祀漢獻帝而建的。高約15米,面積4000平方米,99級臺階。這是壹個用青磚鋪成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漢獻帝帶領數百名文武官員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平安昌盛。過去,毓秀臺隱於林蔭之中,碧綠高遠。戲臺下有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的臨時休息場所。毓秀臺比北京天壇早建壹千多年,天壇也是皇家祭天的地方。射鹿臺:射鹿臺位於許昌縣徐天村西部,城市東北部。相傳是漢獻帝和曹操、劉備打獵射鹿的地方。現站高約10米,占地約4000平方米。因蛇路臺周圍田地多為鹽堿地,形似初雪,被後人稱為“徐天雪”,是許昌十景之壹。華佗墓:華佗墓位於許昌縣蘇俏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裏。三國時期傑出的醫家華佗,葬於華佗墓。墓高約5米,四周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墳墓周圍有壹面六角形的花墻。墓前有清乾隆17年立的“神醫華公墓”石碑,為當地醫家所立。相傳華佗因為醫術高超,又對老百姓的疾苦念念不忘,不願獨自侍奉曹操,便借故回鄉。曹操派人把華佗帶回許昌,把他關進監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至今還在這裏流傳,墓前香火至今。張公廟:張公廟又稱張公廟,位於許昌縣張盼古城西北,距許昌市區18公裏。相傳劉備、關羽、張飛來時,張飛就住在這裏,後來稱為張公廟或張公村。《周實錄》記載:“張公廟建於漢魏,嘉靖七年(1528)重修。”寺廟建在8米高的平臺上,南北占地20多畝。原有殿、堂、樓、亭、臺、廟50余座,供奉劉備、關羽、張飛等。廟前有柏、松、柏、檜三種,像桃園三兄弟。山門東西壁各嵌有壹塊青石,壹塊雨石,壹塊西風石,兩塊石頭有預知陰晴的作用。還有張匪警、三義堂等遺跡。此外,還有許多三國遺跡,如曹操第壹次理發的地方,張遼城,勇士臺,秦始皇陵,傅皇後墓,董貴人墓,二妃張、潘墓,八龍墓,墓,墓,曹彰墓,墓,夏侯淵墓, 夏侯惇墓、毛傑墓、賈詡墓、徐庶墓、司馬承墓。 除了地面上的古建築、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還出土了大量的漢磚瓦、漢青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古城附近,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鳥紋、繩紋瓷磚,魚紋、雲紋、鑲嵌紋的人像磚,刻有“錢球”、“萬歲”字樣的青磚、瓦,以及裝飾有龍鳳戰車的空心陶柱。出土的還有曹魏時期大規模行軍者制作的銅鼎、長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電飯煲、石磨、犁頭等。1985年,古城宮遺址中出土了壹件深浮雕四神柱基礎,上面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形象。經查驗,為許都宮建築構件,屬於國家壹級文物。三國時期的壹些村名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蘭村,據說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原。鄢陵縣馬欄地名載:“東漢末年曹操在此駐軍牧馬。”比如鄢陵縣的“義臺”村,據說就是曹操召集群臣商議的地方。《鄢陵縣誌》載:“伊泰為曹操世代所建。盡量把官僚討論聚集在這裏。”比如許昌縣的“哭”村,已經改名為“哭”。相傳華佗死後,妻子在千裏之外找到丈夫,痛哭流涕,無法繼續前行,因此得此名。再比如魏都區的“墊上”村。相傳,這裏是曹駿許諾開荒時碾米的集中地。此外,還有流傳至今的《五谷河》、《槍桿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