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印度之旅提要

印度之旅提要

印度之旅提要|欣賞|思考

1984彩色電影162分鐘

英國戈德溫電影公司出品。

導演:大衛·林恩(根據E·M·福斯特的同名小說和珊莎·拉瑪·羅的舞臺劇改編)攝影:歐內斯特·戴主要演員:朱迪·戴維斯(由阿德拉·奎斯特飾演)、維克多·巴納吉(由阿齊茲·艾哈邁德飾演)、佩吉·阿什克羅夫特(由摩爾夫人飾演)、詹姆斯·福克斯(由菲爾丁飾演)、埃裏克·吉尼斯(由金球飾演)、奈傑爾·哈維斯(由先生飾演)

這部電影獲得了兩項奧斯卡金像獎,分別是1985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最佳女配角和最佳作曲家,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語片金球獎。

摘要

20世紀20年代,英國婦女阿德拉·奎斯特小姐和摩爾夫人,她未婚夫羅尼的母親,從倫敦去印度看望羅尼。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羅尼是印度錢德拉布爾的壹名法官。

兩位女士經過長途旅行到達目的地錢德拉布爾。壹路上,無邊無際的田野和多姿多彩的異國風光吸引了他們。年過七旬但思想開放的穆爾夫人對印度態度友好,渴望對印度有壹個真正的了解。阿德拉也想了解“真實的印度”,但帶著西方人的好奇,她畢竟從未離開過英國。

但自從到了印度,幾乎所有的英國當地人都勸他們不要和印度人交往,說“東西方差異是文化問題”。羅尼來到印度後也變得自大和官僚。事實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國官員都這樣做。他們根本不在乎印第安人,他們只生活在英國俱樂部的狹小圈子裏,壹切還是按照大英帝國的習慣來做。摩爾夫人對她同胞的種族偏見不屑壹顧,認為這是權力和優越感造成的。

在壹個月夜,摩爾夫人偷偷溜出英語俱樂部獨自散步,然後不知不覺走進了伊斯蘭清真寺。月光下,建築的大穹頂和拱門,花園裏的菩提樹和落葉,恒河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輝映,構成了壹幅美麗而神聖的畫卷。她遇到了印度醫生阿齊茲·艾哈邁德。阿齊茲是壹個中年鰥夫,熱情真誠。他壹接觸摩爾太太,就覺得她和當地專橫的太太們完全不同。阿齊茲告訴她,恒河裏有很多鱷魚,有時還會有死人漂浮。美與醜能如此奇妙地融合在壹起,摩爾太太對此感到驚訝。

錢德拉布爾公立學校的校長菲爾丁是壹位開明的英國人。他壹直主張英國人應該和印度人交流。知道穆爾夫人和阿德拉想了解印度,他們邀請他們會見阿齊茲和壹位婆羅門學者戈德博爾。阿齊茲被這些英國人的真誠所感動,熱情地提出帶他們參觀著名的馬拉巴洞穴。羅尼對他的母親和未婚妻與印第安人的接觸非常不滿。他的種族偏見令摩爾太太失望,也傷害了阿德拉。鑒於阿德拉和羅尼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她提議解除與他的婚約。羅尼對此感到震驚。

壹天,阿德拉騎自行車外出,偶然發現了壹座古廟的廢墟。只見雜草中各種形狀的快樂佛像,樹上的野猴子向她撲來。Edra嚇壞了,趕緊走了。晚上,她想起了佛像,精神壹振,主動和羅尼和好了。

阿齊茲大膽建議在洞穴裏遊泳,這使他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非常焦慮,結果病倒了。幸運的是,他的朋友們幫他準備了桌椅、餐具、食物和交通工具,讓他的建議變成了現實。

出行當天,阿齊茲和朋友們提著大包小包在火車站等待天亮,生怕錯過開車時間。兩個從來不這麽早起床的英國女客人準時到達。羅尼要求勤務兵安東陪同穆爾夫人和阿德拉去旅行,但阿德拉把安東打發走了。菲爾丁和金博爾曾答應參加這次旅行,但由於長時間的晨禱,金博爾錯過了火車。事實上,Goldball並不贊成這次旅行,但他沒有說清楚。阿齊茲非常失望。

當火車到達落基山腳下時,阿齊茲已經為客人們準備好了壹只大象馱著他們上山,沿途還有樂隊演奏。附近的村民跟著大象看熱鬧。壹群人浩浩蕩蕩地向馬拉巴洞進發。

事實上,馬拉巴的洞穴只是空空的洞穴。裏面沒有佛像、浮雕,也沒有宗教色彩,唯壹的價值就是它們是古老的古跡。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洞穴帶來的壓力——尤其是那些處於脆弱狀態的人。

遊客和觀眾已經進入陰森的洞穴。山洞裏的回聲非常大,甚至當所有人屏住呼吸時,他們都能聽到像打雷壹樣的聲音。阿齊茲調皮地喊了壹聲“摩爾太太”,弄得摩爾太太暈頭轉向。她急忙跑出洞去休息。當人們繼續看第二個洞穴時,摩爾夫人沒有跟上,並建議不要有那麽多人同時進入洞穴。

阿齊茲和導遊領著阿德拉三個人走了,阿齊茲帶著阿德拉上去了。阿德拉突然問阿齊茲他是否愛他的妻子。阿齊茲說,兩人婚前從未見過面,但由於是男女,而且很年輕,所以關系很好。阿德拉問他,除了他的妻子,是否還有其他女人。尷尬的阿齊茲躲到壹邊,找了個借口抽煙讓自己冷靜下來。阿德拉等了壹會兒,然後獨自進洞。當阿齊茲抽完壹支煙時,阿德拉已經不在那裏了。他渴望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她的名字。這時,阿德拉在黑暗的山洞裏看到了阿齊茲的身影,聽到了她名字的回聲,頓時沖動起來...

後來,我看見阿德拉跑下山。她遍體鱗傷,哭著歇斯底裏地顫抖,說阿齊茲想調戲她。

事情變得更糟了,阿齊茲被警察逮捕了,因為他在明白發生了什麽之前就試圖強奸白人。菲爾丁和摩爾太太都不相信阿齊茲會做這樣的事。熟悉阿齊茲的當地居民也認為,老實的醫生肯定是冤枉的。這件事差點引起印度人和英國人的正面沖突。

菲爾丁四處奔走,想為阿齊茲正名,但徒勞無功。Goldball采取超然的態度,因為他認為無論他如何努力,結果都是壹樣的。摩爾太太受到重創,筋疲力盡。她已經訂了回程機票,傷心地離開了錢德拉布爾。金球在火車站默默雙手合十祝福她。然而,在她到達倫敦之前,她死在了船上。人們為她舉行了海葬。

殖民當局認為有色人種壹直對白人女性垂涎三尺,阿齊茲的犯罪動機更多,因為他在床下發現了幾本有女性半片的雜誌,他給在加爾各答經營妓院的朋友寫了壹封信,說想看脫衣舞。據說他在馬拉巴山洞裏找到的望遠鏡是他的殺人武器,安東被阿德拉帶走也是阿齊茲有預謀的。

阿齊茲的朋友為他從加爾各答請來壹位倡導自由運動的著名律師。但是,律師並沒有發揮作用,因為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在阿德拉去法院的路上,汽車被憤怒的人們包圍,壹些人穿著猴子服裝,把臉貼在車窗上做鬼臉。阿德拉沒有靈魂地去了法庭。法庭外,人群抗議羅尼送走證人穆爾夫人,並高呼“穆爾夫人”;窗外傳來微弱的雷聲;房間又悶又熱。阿德拉似乎又在山洞裏了。當檢察官問她時,她說不是阿齊茲提議壹個人進洞的,而是摩爾夫人提議的。事實上,阿齊茲並沒有進洞。隨後,她撤銷了指控。阿齊茲被判無罪。人群像英雄壹樣高舉阿齊茲,慶祝他的勝利。

白人和印第安人都瞧不起阿德拉,只有菲爾丁收留了她,送走了她。

船上壹位好心的乘客給菲爾丁發了壹份電報,告知她摩爾夫人的死訊。菲爾丁不忍心在阿齊茲興致勃勃的時候告訴他這個壞消息,所以他只說了另外壹句話:請阿齊茲放棄對阿德拉的索賠。菲爾丁認為,整個事件實際上是種族主義者煽風點火造成的,阿德拉被利用了,但她改正錯誤還是有好處的。阿齊茲大怒,說英國人還站在英國壹邊。

阿齊茲放棄了自己的主張,搬到了遠離英國統治的偏遠山區行醫。幾年後,菲爾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摩爾夫人的女兒,去印度山區看望阿齊茲。阿齊茲非常感動。馬拉巴事件的陰影開始漸漸淡去。

壹天,獨自壹人在倫敦的阿德拉收到了阿齊茲的壹封信,信中他說馬拉巴事件的陰影已經逐漸在他的腦海中淡化了。他告訴阿德拉,他已經搬到山區去工作了,那裏正在下雪。懷著復雜的心情,阿德拉擡頭看著窗外。雨點打在玻璃窗和磚屋頂上,雷聲隱約可聞。

印度之旅的噩夢終於結束了。

辨別和欣賞

大衛·林恩,英國導演,以《遇見我晚》(1945)、《孤獨之星的眼淚》(1946)、《霧都孤兒》(1948)、《媯河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等著名。瑞恩的女兒(1970)之後,他對14保持沈默,直到1984才重返江湖,指揮這場采山工作。《印度之行》是他的最後壹部作品。電影大師1991年4月去世。《印度之行》雖然不如上述名片經典,但也廣受歡迎,獲得了當年奧斯卡電影藝術學院11項提名,相當於當年莫紮特的提名數。

大衛·林恩選擇《印度之行》作為他的第壹部戲劇是有原因的。e·M·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行》於1924年出版,1960年被改編成舞臺劇。很多電影人都想把它搬上銀幕。印度電影導演薩提亞吉特·雷(satyajit ray)在上世紀60年代就想拍這部電影,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如願。1970年,福斯特與英國制片人約翰·布拉德伯恩(John Bradborn)達成壹致,將壹段去印度的話搬上銀幕。沒想到,福斯特還沒簽合同就去世了。過了十幾年,布拉德·博恩才買下版權,籌到足夠的錢。壹些公司在投資前堅持要有洞穴中的* * *場景,壹些公司不同意讓77歲的演員佩吉·阿什克羅夫特扮演摩爾夫人。總之,那是萬事俱備的80年代。布拉德·博恩邀請大衛·林恩出山。1983結束開始拍攝,1984結束拍攝。

福斯特的小說充滿了人文精神。他的小說也被搬上了銀幕,比如《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莊園》。在《印度之行》中,英國殖民者充滿種族偏見,傲慢無禮,印度人善良真誠,但幼稚。他們之間是有矛盾的,這種差距不是壹天形成的,也不是壹天就能消除的。大衛·林恩把小說搬上銀幕,他對原著百分之八十的忠誠,卻在原著中大大加強了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鞭撻。

自從《印度之行》出版後,評論家和讀者都想知道在馬拉巴的山洞裏發生了什麽,阿齊茲是不是得了癌癥。馬拉巴洞這壹段是這本書的* * *部分。但書中寫得很隱晦,沒有明確寫出發生了什麽,使得這個問題長期是個謎。大衛·林恩對原著最大的改動也是比原著更直接地抨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明確地告訴觀眾,洞穴事件是壹個非正義的案件,是殖民種族偏見的結果。影片劇情如下:(1)在此之前,阿德拉看到歡喜佛和猴子就有性沖動;(2)把安東送走的是阿德拉,而不是出庭作證的阿齊茲送走的;(3)是摩爾太太勸阿齊茲和阿德拉不要和很多人壹起進山洞,而不是像法庭所說的阿齊茲預謀拋棄所有人;(4)阿德拉主動詢問阿齊茲的愛情生活;(5)阿德拉跑下山後,阿齊茲並不知道她已經下山,但他在山洞裏給她打了電話。(6)法庭稱,阿齊茲用望遠鏡撞倒了阿德拉,企圖實施暴力。事實上,在阿德拉跑下山後,阿茲在洞口發現了望遠鏡。最關鍵的壹幕是,阿德拉壹個人進入洞穴後,在黑暗中看到了洞口處阿齊茲的身影,他大叫道:“奎斯特小姐!””阿德拉沒有回應,但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感覺到她正處於壹種精神混亂的狀態,這和她之前看到快樂佛時的心理狀態是壹樣的。接下來的場景是:水池邊的壹陣水聲(其實是壹頭大象在水池裏戲水)。這個比喻顯示了阿德拉此時的生理變化。觀眾有理由相信,壹切都是阿德拉自己的性幻想造成的(當然,她身邊有種族偏見的人也不可或缺)。這將為阿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回指控找到壹個合理的解釋。

《印度之行》和大衛·林恩的很多電影壹樣,講的是遠離家鄉到異鄉的人,通過壹次旅行來檢驗他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穆爾夫人和阿德拉去了印度,目的是了解東方。結果壹個累死,壹個帶著壞名聲回到英國。對穆爾夫人來說,這是壹次令人失望的旅行。她剛到Chandrapur火車站,就見到了兒子Lonnie。然而,朗尼並沒有特意來接她。他主要是來見他的上級軍官。羅尼對當地人的傲慢和對上司的阿諛奉承讓她很不舒服。英國俱樂部完全保留了大英帝國的壹套習俗。每次活動開始,所有人都要站起來唱《天佑吾王》,這讓她很無奈。當她和同胞們說起和當地人接觸不多時,他們回答說:“這是妳們的運氣!”“在遊園會上,她請那位印度女士說幾句印地語給她聽,但她聽到的都是海德公園、滑鐵盧之類的外來詞。幸運的是,菲爾丁邀請她和阿德拉到她家,並把他們介紹給當地的兩位知識分子金博爾和阿齊茲,但羅尼勃然大怒。阿德拉提出解除與羅尼的婚約,不久又恢復了,這讓她感到困惑。終於有機會參觀馬拉巴的山洞,意外發生,加深了印度人和英國人的矛盾。對於壹個70多歲的老人來說,這壹系列的不快實在是難以承受。善良的摩爾夫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阿德拉來說,這是壹次不幸的旅行。她自身的脆弱,經不起東方文化的沖擊。去印度的時候,她想了解壹下東方,沒想到近距離遇到了未婚夫。這次旅行與她的心路歷程不謀而合。她感覺到和羅尼的距離,提出解除婚約,但因為東方文化的影響,她撤回了求婚。但實際上她並不愛羅尼,所以在馬拉巴洞看錢德拉布爾的時候,她認為身邊的印度男人並不知道她愛不愛他的妻子,於是問了那個曖昧的問題。她沒有取笑的意思,但壹連串兩個模棱兩可的問題制造了尷尬的氣氛,阿齊茲避開了這個問題,以使自己冷靜下來。阿德拉自己也被自己的交往分散了註意力,失去了控制。她從山上跑下來後,看到臉上滿是抓痕,處於半昏迷狀態。觀眾沒有聽到她指責阿齊茲,但她身邊圍著壹群英國官員的妻子,從她們口中說出的話可靠性值得懷疑。羅尼成了這個問題上的主導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節圍繞著六個角色之間的關系展開。除了以上兩人,還有兩個英國人。朗尼是典型的英國殖民者。菲爾丁代表壹個有正義感的英國人,反對殖民統治,主張與印度友好。影片中的兩個印度人,金球和阿齊茲,代表了印度人的東方哲學和民主思想。婆羅門教老學者金球認為,人生有輪回,善惡有因果,壹切都是命中註定的,抗拒是沒有用的。他預感到馬拉巴之旅註定要失敗,但他沒有笑。他只是置身事外,並試圖延長晨禱,以避免參加。他知道阿齊茲錯了,但他不想打,因為他認為結果反正都是壹樣的。也許正是這種隱忍的哲學讓印度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

阿齊茲是西醫,受西方影響,民主。他不太喜歡英國殖民者。他曾經說過,英國男人在印度呆兩年就會變成惡霸,而英國女人只需要六個月。影片中有壹個場景充分證明了這壹點:壹天晚上,英國少校邀請阿齊茲出診。經過長途旅行,阿齊茲租了壹輛馬車去少校家,但仆人告訴他少校不在家。少校的妻子和她的女朋友有說有笑地走出房間。他們連看都沒看阿齊茲壹眼,就上了他雇的馬車,開走了,把阿齊茲壹個人留在黑暗裏,因為自從主人出去後,仆人就在大門口熄燈了。可想而知,經歷了這樣的羞辱,阿齊茲自然讓摩爾夫人大吃壹驚,摩爾夫人視他如神明。而菲爾丁邀請他去他家,這讓他更加受寵若驚——這是他第壹次進入白人的家。所以當菲爾丁的領帶扣子突然斷了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領帶扣子摘下來給了菲爾丁(這給羅尼增添了壹種種族偏見。當他看到阿齊茲的衣領翻了出來時,他鄙夷地對阿德拉說:“看,這是個印度人。我穿得整整齊齊,卻不知道怎麽用領帶扣子!”與菲爾丁幾次接觸後,阿齊茲把他當成知己,毫無保留地給他看亡妻的照片,關心他的婚姻,甚至向他透露自己喜歡胸大的女人。阿齊茲太天真了。白人給他友誼,他給他十分。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條件,貿然提出邀請兩位女嘉賓去馬拉巴的山洞參觀。他去旅行時像孩子壹樣興奮。火車開動時,他爬出車廂,壹手抓住車廂門,喊道:“我是道格拉斯·範朋克!”“和兩位英國女士壹起坐在大象背上,他更加受寵若驚,說他覺得自己像個皇帝。他的熱情不斷高漲,然後突然降到冰點。被捕後,他冷靜下來,對所有的英國人感到失望。菲爾丁回國後給他寫過兩次信,但他都沒有回信。直到他看到他尊敬的唯壹的女兒摩爾夫人成為菲爾丁的妻子,他的心結才被打開。

大衛·林蘇以偏愛異國情調而聞名。《印度之行》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克什米爾拍攝。像他過去的傑作壹樣,這部電影的風景無與倫比。無論是遠山、近水、不毛之地、綠色的大地、亂石嶙峋的山峰、月光下的寺廟、風雨飄搖的夜晚還是白雪覆蓋的村莊,它們都不是為了好奇而拍攝的,而是故事的壹部分,幾乎是壹個角色,壹個混亂而不可知的外部世界和他所描述的人物內心世界的象征。他的每壹部電影幾乎都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享受,難怪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將近三個小時,但觀眾從來沒覺得這是壹部這麽長的電影。全片壹氣呵成,沒有多余的鏡頭。這個技能和大衛·林恩的剪刀出身有關。早年剪輯的時候,因為剪的太多被制作人炒了。但這並沒有讓他放棄苛刻的剪輯習慣。他手裏保存下來的東西壹定是驚人的,或者是新穎獨特的。他曾說:“我可以毫不留情地砍壹個鏡頭,哪怕是好鏡頭,只要影響到影片的流暢性。”十幾年的剪輯經驗讓他在導演的時候就開始在腦子裏剪輯。所以他的電影消費率很低,他的電影嚴謹流暢。在大衛·林恩的電影中,意義不是主要通過對話來表達,而是通過圖像來表達。由他親自編輯的《印度之行》自然是壹部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