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孕婦食譜 - 壹日三餐的由來

壹日三餐的由來

壹日三餐

漢語詞語:指壹日內的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

2. 由來:在宋朝之前,老百姓壹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劉安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壹日三餐為兩餐"。這歸功於宋代經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壹頓晚飯。

3. 歷史相關:

壹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可為什麽是三餐而不是兩餐或者五餐呢?這還要從壹個古老的傳說說起。

4. 典故:

秦漢以前人們壹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壹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壹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壹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壹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壹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壹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