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清明時節,天氣潮濕,人體也容易濕困,這時飲食調養的重點就是有健脾去濕的功效,可以多吃壹些祛濕利水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淮山、茯苓、冬瓜、黑豆、玉米須等;清明飲食宜溫,可多進食時令蔬菜、水果,如薺菜、菠菜等,對身體有好處。
青團子: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在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饊子(sǎn):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
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壹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