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壹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入冬後,隨著氣溫的升高,地面吸收的熱量也在增加,地面吸熱多,散熱少。7、8月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導致內部氣流下沈。此時外部環境為晴,局部多雲,也正是因為沒有雲,陽光直射地面的時間和強度增強,導致氣溫升高,天氣更加炎熱。此外,表面吸收的熱量不斷積累,導致溫度越來越熱!進入三伏天,地面吸收和積累的熱量也達到最高,所以溫度最熱。
另外,夏季降雨量增加,空氣和地表濕度變大,氣溫越來越熱,水的熱容量比遠遠高於空氣,導致天氣悶熱,所以三伏天也是暑邪的高峰。俗話說,暑熱蒸沸,再加上夏季秋季,熱浪襲人,酷暑難耐,高溫高濕的桑拿天頻頻出現,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接連出現,中暑、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
三伏天天氣很熱。如果大量出汗,大量消耗,就容易導致疲勞,消化功能下降的病理現象。如果不註意飲食,不通過飲食來調節,很容易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疾病。三伏如何生活?大多數人認為三伏天防暑是最重要的,但實際上這種觀念是片面的。三伏天我們應該預防中暑嗎?當然了。但是,在預防中暑的同時,更要註意防寒。
因為,進入三伏天後,相應的,我們人體的陽氣也是壹年中最旺的。此時毛孔張開,痰液打開,血管也處於擴張狀態,對外邪的防禦最弱。這個時候,壹旦氣溫下降,寒邪就會趁機而入。此外,隨著夏天的到來,人們喜歡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裏,對著電風扇狂吹,吃冰鎮冷食。這些行為無形中助長了寒邪危害我們的健康。但人體很多疾病都是陽氣不足或受損,無法抵禦外邪入侵所致。
所以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忽視夏季的寒邪。要知道,在最熱的夏天,防寒的重要性甚至高於防暑。所謂冬病,大概就是外感邪氣在體內積聚,在冬季爆發。
如果在三伏天不註意身體健康,貪涼,導致感冒,比如洗冷水澡,開冷水,吹空調,經常吃冰鎮食品和涼果,後果是很嚴重的。那麽三伏天如何應對寒邪入侵身體呢?老余總結了這三招!
第壹,避免寒氣直接進入體內。無論采用什麽降溫方式,比如開空調、吹電風扇、戶外納涼、遊泳、洗冷水澡,都需要長時間避開陳琴。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開門窗通風,以防邪氣和小偷。
第二,保護好喉嚨、後心和膝蓋。咽喉、後腦勺、膝蓋是人最易受外邪侵襲的部位。壹不小心,就容易被寒氣侵襲。保護延遲和背部中心有助於身體緩沖低溫和寒冷的侵蝕。
第三,少吃冰鎮生冷的食物,尤其是孩子。因為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狀態,楊也在成長,需要保護。過量飲用冷飲勢必傷害體內的陽氣,造成比成人更大的傷害。容易出現脾胃虛寒、鼻咽炎等胃腸和呼吸系統疾病。癥狀是抵抗力差,扁桃體反復發炎發熱,脾胃不和,容易生病。
因此,為了保護體內的陽氣,三伏天的正確做法是喝溫水。喝熱水怎麽樣?在中國,我們常說經常喝熱水,感冒發燒,生理期,肚子疼都喝熱水,能治百病。
那麽三伏天喝熱水的目的是什麽呢?主要為發汗,即中醫的發汗解表功能,起到通裏清熱的作用。但這只是壹種養生方式,並不是萬靈藥。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僅靠喝熱水三伏的短時間是無法將體內寒氣全部排出的。
其實要驅寒,適當的運動、出汗、泡腳等方式,只要微微出汗就能驅寒。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堅持。同時值得註意的是,出汗的目的是為了驅寒,所以不要在那個時候出壹身汗。為了貪涼,沒有及時更換濕衣,反而加重了感冒。
三伏天預防感冒,保證身體健康,還要註意少吃西瓜、柿子、螃蟹、貽貝、竹筍、莧菜、黃瓜、蓮藕、甲魚、綠豆等寒性食物,多吃溫性食物。老余建議三伏天喝溫熱的生姜紅棗茶。三伏天保健,防暑防寒,請認真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