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李姓的歷史與現狀

李姓的歷史與現狀

李的姓氏有三個來源

首先,它來自臯陶之後的韓姓。

相傳,在古代,顓頊皇帝生了壹個兒子列文,列文又生了壹個孩子,又生了壹個女兒臯陶。傳說臯陶,又名罪,是古代東夷族首領邵武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山東省),繼位東夷族首領。因為曲阜是荒地,所以給他取了顏的名字。

在宗法社會後期,姚是部落聯盟的領袖,被選中幫助治理世界。堯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後,舜任命為大理。

大理,又名“秀才”,是古代掌管監獄的官員,後稱管事官。

臯陶以擅長管理罪犯監獄而聞名於世。他制定了漠河、清酒、殘刑、宮刑、大開拓五種刑罰,根據罪犯所犯罪行的性質和情節,公正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

虞姬順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後,他認為臯陶最有才華,準備讓臯陶做他的繼任者,但在他放棄之前,臯陶去世了。

的後代繼承了大理的職位,在商朝,他們以自己的官職來命名自己的姓氏,被稱為李。

為什麽叫姓而不是姓?原來,姓氏和先秦時期的姓氏不僅關系密切,而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氏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

在母系氏族公社初期,人們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些動植物有壹定的血緣關系,並常以此作為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記。這是圖騰。

“圖騰”是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同族”。

馬克思在《摩爾根》壹書中的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這個詞代表了氏族的象征和標誌。”壹些圖騰後來被轉化為人們的姓氏。

因為當時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所以姓氏代表的是具有相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稱謂,也就是說,壹個氏族名稱下的所有成員都來自壹個母系祖先。

“姓”字最早的形式是由“人”和“命”組成,意思是人出生,因命而姓;後來變成由“女”和“生”組成,意思是女人生來就有姓,生來就有姓。

所以中國早期的很多古姓,如姬、夷、夷、姜、英等,都帶有“女”字。

史起源於宗法社會,是從姓氏派生出來的壹個分支。它是古代貴族象征氏族制度的稱謂,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被稱為史。

姓氏是決定能不能結婚的依據——同姓不能結婚,姓氏是用來區分高低貴賤的。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氏與姓氏無異,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

從此,不是姓,就是姓,或者兩個姓的意思都壹樣,即實際上是指姓氏。

商朝末期,紂王專橫跋扈,沈湎於女色,統治者和人民對此深惡痛絕。

臯陶的後代中有壹個叫李政的人,出於忠誠,坦率地談到紂王的錯誤,並敦促他改正。結果,他激怒了紂王,被殺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政的妻子齊河帶著她的小兒子李真壹起出逃。

齊河家原籍陳國(今河南淮陽),想逃到娘家,又怕連累家人,就逃到了豫西。當她到達豫西沂河流域的“後羿市場”(即後羿曾經居住過,後被遺棄的地方)時,母子倆已是饑寒交迫,筋疲力盡,尤其是快要餓死的肖麗珍。

然而,這壹帶荒無人煙,怎麽才能找到食物呢?幸運的是,齊和石在附近的樹上發現了壹些“木子”,於是他們摘下來吃了。

就這樣,母子倆靠吃野果保住了性命。

然後,他們到了豫東,定居在離淮陽不太遠的庫縣(河南省鹿邑縣東)。

為了感激的救命之恩,也為了躲避的追求,又因為李和是共同的,賀子珍開始把李的名字改為李的。

第二,給別人改姓。

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在悼念老矣後,給當地少數民族起了趙、張、楊、李等姓氏。

北魏鮮卑人復姓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漢字為李。

唐莫裏斯,突厥頡利(東突厥)的壹員,原名阿史那隼·西摩,其首領叫瓦列裏汗,名字叫杜。

黎傑多次擾亂唐朝,貞觀四年(630年)擾亂唐朝時,杜預、西摩被唐將軍俘虜,送往長安(今Xi安)。

唐太宗認為司馬懿忠義可嘉,封他為“李”,使他掌管在河南的軍部。

季紅(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遊地區)的酋長李土,初唐時來唐朝朝貢,後來打敗了進攻幽州的突厥兵。貞觀初年,被唐太宗任命為右衛將軍,封為李。

蜘蛛鞘氏族成員,原名如,字常,後遷居幽州,任朔方部。因有功賜姓李,改號嘉慶。

他的兒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尉侯。

李原是朱燮的姓氏,名叫池信,是沙陀突厥首領朱燮的兒子。

鹹通十年(869年)任太原營新兵等職,因跟隨康打敗了龐薰琹起義軍,升為單於大都,振節度使軍職,被賜姓李名國昌。

* * *李姓:從7世紀開始,少數波斯人和* * *人來到中國定居;從13世紀開始,部分中亞人、波斯人和* * *人移居中國,在與漢族、* * * *爾、蒙古人的相處過程中形成了* * *人,又稱“* * *”。

* * *分布廣泛,以漢族雜居為主,分布於西北、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根據1982的統計,大概有721.9萬人。

李姓在* * * *中所占比例很高,有些直接來源於古波斯或* * *。比如五代前蜀國詩人李遜,他的祖先是波斯人,來中國後就住在子洲(今四川三臺)。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壹半以上在貴州,其余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他們和其他兄弟住在壹起,1982大約有503萬人。

黎在苗族中占有壹定的比例,是黔西威寧地區苗族中最受歡迎的民族之壹。

漢族姓李,苗族姓孟恩祿,是他們實行“父子聯名制”的壹種特殊方式。

苗族李姓有的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與李姓本義無關。

如清鹹豐、同治年間領導的貴州苗族起義中,有壹個起義軍將領叫李宏基,但他的姓不是李,李是他的苗名“準”的錯誤寫法,苗語“水牛”的意思,“宏基”的意思是“彎角”,所以“李宏基”是。

據有關學者考證,清代政府在進行戶籍登記時,將男戶主的單舌苗姓換成了同音字的漢姓,從而形成了苗族的漢姓。

這樣,苗族中的壹些李姓就產生了。

壯族李姓:壯族是從古代百越的壹個分支發展而來的,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據1982統計,約有13378萬人,其中90%以上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份。

李是壹個數量眾多的壯族人,產生過壹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李金貴、,都是李姓壯族人。

瑤族李姓: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人”的壹部分發展而來。

據1982統計,約有1400000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四省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

李姓是瑤族的主要姓氏之壹,在12的瑤族原姓氏中排名第五。

姚李姓按血緣關系分幾個“家”;每個房間都有壹個稱號,世代的稱號有“奔頭”、“巴比”、“九谷”。

瑤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代有廣東八派瑤族反清領袖李英,湖南瑤族起義領袖李元發。

白族李姓: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散居在貴州省的碧江、元江、昆明、昭通、畢節等地,人口約1135438+0000000 1982。

唐代歷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使臣,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在《通典》中記載了白族的姓氏:“有幾十個部落...姓數十,以楊、李、趙、董為名人,各依山川,互不隸屬。”可見,李是白族中最流行的姓氏,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

追溯到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把張姓給了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首領龍遊,其他首領則給了楊、李、趙等姓。

這也說明雲南白族在1700多年前就有李姓。

三國以後,很多黎* * *遷移到雲南,久而久之,就和白族人融合了。比如唐朝貞觀年間的《二河人》中的楊、李、趙等姓氏,都自稱* * *。

難怪有人說雲南姓李的不好分誰是漢誰是白。

歷史上曾出現過以李為名的白族名人,如宋代大理州府大臣李,明代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代學者、、李崇傑等。

目前,李仍是白族的四大姓氏之壹。

畬族李姓:畬,意為燒榛子種地,即播種前將地裏的植被燒掉,用灰作肥料。

畬族因其耕種(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畬族”或“山科”。據1982統計,約有36.8萬人,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四省6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

他們壹般講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關系非常密切。

據福建霞浦縣畬族族譜記載,“唐光啟二年(886年),潘、蘭、雷、鐘、李共三百六十余口,閩王為鄉官,從海上來閩”,說明唐末福建有畬族李姓。

元末福建農民起義領袖李智富被稱為畬族。

猶太人中的李姓

猶太人在古代被稱為“希伯來人”。他們曾在公元前13世紀生活在巴勒斯坦,在公元前11世紀使用希伯來語(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閃米特語系)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立猶太教。

1到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大部分被趕出居住地,壹部分在歐洲遭到迫害和屠殺,或者與當地民族結合。

猶太教傳入中國始於唐代。更多的人在北宋中期來到中國。

這批北宋時期進入中國的猶太人的祖先,在公元前70年代離開猶太故土,遷移到印度孟買,在那裏定居了1100多年,在20世紀中後期沿海道東移,到達中國。

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進貢,並獻上西布。

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離開汴梁”。

結果這個猶太家庭定居開封,分別以* * *為姓。

同時,仍有壹些猶太人散居在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數量最多的是居住在開封的猶太人。

這個居住在開封的猶太移民,以李為首,有李、安、艾、高、穆、趙、金、周、張、史、黃、聶、金、張、左、白等17個姓氏,其中二李、二金、二張是“同姓異戶”。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他們在開封東南(今南郊經胡同)買地建寺,寓意“純潔者獨壹無二,真實者正義無罪”,取名* * *寺,俗稱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

這座寺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保存最久、最著名的中國猶太人崇拜寺廟。

到了明代,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基督徒發展到500多人,約有4000人。

崇禎十五年(1642)九月,明軍挖黃河大堤,淹沒李自成叛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全國。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開封城重建,幸存的猶太人帶著漢和* * *,回到開封,然後在廟的原址上重建了* *廟。

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姓,李仍居首位。

目前,開封猶太人仍有四姓和李姓,他們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第三,改姓

封建社會的賜姓是最高統治者出於自己的意誌,把別人已有的姓抹掉,用另壹個姓代替;因為皇帝的姓是最高貴的,所以被稱為“國姓”,所以皇帝給臣民起的姓大多是自己的姓。

皇帝賜姓,往往是出於褒揚、寵愛和籠絡,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被賜姓是莫大的榮耀,會讓整個家族感到不光彩。

唐朝皇帝賜姓之風盛行於歷代,從開國皇帝李淵到末代昭宗葉莉。

(594-669)本名徐,字茂公,著名學者。他出生在曹州蠡湖(今山東東明東南)。

這個家庭很富有。在翟讓起義之初,他加入了瓦崗軍。由於他的工作,瓦崗軍被授予東海公爵的稱號。失敗後,他倒向了唐朝。被李淵任命為右武侯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為他避開了唐太宗和李世民的名字,所以只有他壹個名字。

李奮,滑州人,隋朝任命為屯衛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兵至唐朝,被封為宗正卿,被封為護國公,賜姓李。

李,蒲城人,本名郭,隋朝官員。他曾因犯罪而遷居玉林。在唐高祖武德初年,他被任命為淩州總經理。後來,他跟隨唐太宗和李世民平息了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寶玉,本名安,河西人,英雄安的後代,原名,善騎射。

唐玄宗李隆基因在河西作戰有功,改名寶玉。

安祿山造反時,安寶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以與造反的安祿山同宗為恥,要求改姓,唐玄宗就給他改姓李。

李,人,本名董、秦,少年時參軍。他矢誌不渝,對書本壹無所知,但他很努力。由於他的功績,的李恒慈封他為李。

河西人,本名安,肌肉發達,被李恒慈封為雲輝將軍。

李人,原為都督高的養子,名忠義,字輔之,與安、史等反叛唐朝的安祿山、史思明等部下。

761年,史思明死,獻恒、趙、沈、丁、夷五州。立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金,祖籍河曲(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曲流處),姓艾迪,屬唐代貞觀中期吉田郡。廣金跟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了兩個都城。大歷年間,李煜賜姓李。

李,本名安,由宦官羅鳳仙撫養長大,後改姓羅,取名元光。他勇敢而足智多謀。當他在唐德宗時,他接受了李生的首都。貞元年間,因戒備森嚴,避免了與吐蕃的戰爭,故賜姓李,名。

李全略,姓王,名日珍,因曾任我水師、滄德地州刺史,李恒賜全名。

回鶻世家阿布斯的後裔李茂勛,唐朝以後受到兵部尚書張忠武的器重,因積德有功被唐玄宗陳麗賜姓李茂勛。

李是當今中國最流行的姓氏,人口過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