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月亮湖形成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寬如滿月,窄如眉月,故稱月湖。北宋初年,月湖中心島上已建有“壽生院”。北宋元豐二年,“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就任明州知府時,寫下了《遊壽聖原》:“壹峰瀟灑,城蔭縱橫,碧瓦新堂金碧。落花禪衣散寒,日暮紙窗深。隱居的鳥在森林裏享受快樂,而燕子坐在世界的中心。應該就像白蓮香會。不妨提個籃子去追。”可見,當時湖心島已經成為文人墨客隱居修身養性的地方。
湖心島上的“壽生院”的名字是皇帝給的,城裏人管它叫“胡鑫廟”。在宋的《四智明》中,它曾被命名為“湖心廣福園”。據記載,南宋建炎四年,金兵突破明州,攻入月湖中央的寺廟。和尚袁靜靜地坐在佛堂裏。金兵強行帶著他和其他僧人到北方建廟,過鎮江時,元昭投河自盡。而這座湖中央的寺廟,在金兵燒了大半個明州城的時候,竟然毫發無損。大道早年,住在湖邊的尚書張遠和兩個女兒帶著她在寺裏修行,捐了340畝農田,修了340條回廊。當時有湖東宰相、湖西宰相史、趙伯圭、皇室等捐贈。,於是胡鑫寺建了石舟亭和程輝亭,尚書姜宗鑒在胡鑫寺設了書院。
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隨後鐵騎東進。明州(當時叫慶元)再次被元軍燒殺搶掠。此後,元末八年至鄭錚,方國珍、黃巖、臺州等地起兵反元,攻清原郡後稱王。
1359年,朱元璋與元軍作戰,迫使方國珍送大量金銀給朱元璋。元朝滅亡後,方國珍向明朝投降。此時,錢塘文人瞿佑居住在月湖之東,以月湖中央的寺廟及其周邊的故事為藍本,寫出了名作《牡丹花燈》。
牡丹花燈的故事
瞿佑,錢塘(杭州)人,宗吉人,本名存齋。曾先後在仁和、臨安、益陽任教,詩作不多。晚年為詩所困,十年守邊。《牡丹花燈》最早出版於明代洪武十壹年。因為瞿佑住在月湖東岸,他對月湖周圍的民情了如指掌。他在《牡丹花燈》的故事開頭寫道:
根據方的證據,它也在浙江省的東部。每年元朝前夕,在明州,點五夜燈籠,全城男女都要受檢閱。庚子之年,有盛橋,住在鎮明山下。當初他喪偶,百無聊賴,不再出行,卻只是守在門邊。到了第十五天晚上,也就是晚上快結束的時候,遊客的數量逐漸減少。只見壹個丫環,牽著壹盞雙頭牡丹燈,身後跟著壹個美女,約莫十七八歲,紅裙綠袖,婀娜多姿地站著,向西飄流。月下生,我看著,年少氣盛,真是國色天香。妳不能克制自己隨波逐流,而是去追,不是先追就是後追。數了十步,那女子忽然回頭,低聲道:“起初無桑,月下有遇,似非偶然。”我壹出生就上前說:“我住的近在咫尺,美女能回頭嗎?”婦人沒有困難,就叫丫鬟來說:“金蓮,妳可以把燈隨身帶著。”於是金蓮回來了。學生和婦女手拉手回家,他們非常高興。他們覺得巫山洛浦的遭遇還不算太差。學生問其姓名住址,女子說:“姓傅,字李清,名,故奉化州賜女。自從祖上死了,家事為零,沒有兄弟,卻還新鮮,也不再作妾,就和金蓮住在湖西耳。”住著住著,姿態妖嬈,言語嫵媚,枕邊低,很幸福。黎明、告別和黃昏。如果妳看半個月的洞壁,就會看到燈下並排坐著壹具粉骷髏,慘不忍睹。
看到這裏,我們可能會想到《聊齋誌異》中“畫皮”的故事。然而,盛橋的故事要比《畫皮》早300年左右。鄰居翁發現與風華的女兒幽會。第二天,鄰居翁告訴,感到內疚。黃昏時分,盛橋獨自經過鎮明嶺下的月湖橋,到胡鑫寺打聽附近是否有被奉化國判刑的女兒,但都說不知道。盛橋和和尚轉過幾條走廊,在盡頭的暗室裏發現了壹口棺材。白紙上寫著“所以奉化福州判女兒李清棺。”棺前掛著壹盞雙頭牡丹燈。盛橋嚇得頭發都豎起來了,他趕緊從湖中央的廟裏逃出來,不敢回家,就待在老人家裏。第二天,老人叫他去嶺的玄妙寺找魏道長。當遇到魏道長時,他拿出符咒,貼在門上。果然,他們和平相處了幾天。
壹個月後,盛橋要去西湖芙蓉島上的秀秀橋拜訪壹位老朋友。他的朋友請他喝酒。喝完酒後,他忘記了魏道長的警告,去了湖中央的寺廟。
《牡丹花燈》續道:“到了廟前,便見金蓮迎接,說:‘夫人久等了,為何壹直如此薄情!”他生進了西走廊,徑直走向房間。那女人現在坐著,她說:‘我的妾和妳的丈夫是陌生人。我在燈下看到他們,就感覺到了妳老公的意思,就把妳們都照顧好了,黃昏的時候就來找妳了。為什麽會相信妖道士的話,突然懷疑,然後想永遠?我恨死妳了!我今天很高興見到妳,我能放棄嗎?就是牽著壹只綠色的手,我走到棺材前面,突然我打開它,擁抱它,然後我合上它,我就死在棺材裏了。"
幾天後,鄰居翁發現沒有回來,就去了湖中央的寺廟。他看到盛橋的裙子露在棺材外面,當他打開棺材時,他看到盛橋已經死了。和尚告訴鄰居翁,女子死於17歲,父母逃亡了12年。他們把棺材搬到了銀溪。以後每當夜深人靜,陰天的時候,盛橋和李清壹起散步是常有的事,金蓮由雙頭牡丹花燈牽著。遇到的人生病了,於是夜深人靜,行人更加不敢走近胡鑫廟。
《牡丹花燈》全文2300字,言簡意賅,字正腔圓,壹口氣讀完。
全的《牡丹花燈》、《月夜遇妖》
屈左的《牡丹花燈》最早出版於洪武三十年,在寧波廣為流傳。
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全就出生在西湖邊。他不僅從小多次聽到牡丹花燈的故事,還看過瞿佑的牡丹花燈。他在《雙湖竹枝詞》壹詩中說:“元初,二供道是袁家的壹個女飯僧。若相戀更深,湖心恐遇牡丹花燈。”但詩中提到的“袁家女”,即南宋袁尚書的兩個女兒,應該是傅和金蓮的原型。許編纂《四明譚註》時,正式收錄了瞿佑的《牡丹花燈》,題為《月夜遇妖》,660字,接近瞿佑原文的四分之壹。這個“縮寫”省略了很多細節,所以沒有原作那麽漂亮和豐富。
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變遷,寧波人終於漸漸忘記了胡鑫廟和牡丹花燈的故事。月湖西岸的官員和文士們紛紛在這裏修建府邸和書屋,盛橋和李清相遇的長堤逐漸成為月湖街和燕月街。鎮明山脊逐漸變成了壹個平坦的斜坡。魏大師的玄觀,建於唐天寶二年。其前身是唐玄宗在各郡修建“紫宮”的聖旨。遺址位於本市天壹廣場西北。元代至元二十九年更名為玄妙寺,明、清兩代更名為徐沖寺。後來,只有三官殿和譚旋殿與姚黃殿相鄰。《牡丹花燈》中的繡橋原位於南宋宰相史的府北,後稱慢帶橋、水仙寺橋、虹橋。明清時期,該橋被廢棄為燕嶽街。牡丹花燈故事主要發生地胡鑫廟直到1999才遷出,會館改為月湖會館。此外,據文物保護專家洪介紹,城西橋的惡白塔在1953掃墓時被拆除。但月湖上的月湖橋、流亭雙橋,依然保持著原貌,成為千古流傳的文物。
《牡丹花燈》流傳海外。
《牡丹花燈》刻於明洪武三十年初,永樂十年再版。但在舊社會封建禮制的束縛下,牡丹花燈似乎有“粉飾閨閣情,花言巧語”之嫌,為封建文人所詬病。明朝七年,李世民等人請求朝廷禁止。但成化定海五十六年、清乾隆、同治十年都有重刻,但都不完整,現在只剩下明刻殘版。
牡丹花燈在中國無人問津,卻飄洋過海到了朝鮮和日本。據記載,在常青和元和年間,日本就有中國活字印刷術。
京都的禪師周林是日本第壹個印制牡丹燈的人。在日本天文年間,被他翻譯成日文,並在序言中寫明“船載”。
此後,牡丹花燈的內容逐漸變成了日語。比如在日本,中文的“牡丹花燈”被改寫為“牡丹花燈”。故事大意是,日本天文學第七年,津原誠壹在京都守寡。在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的晚上,我看到壹個女孩摘了壹盞牡丹花燈,為壹個年僅20歲的美女引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基本和中國版差不多,不過都用了日本的風俗和地名。日本的鈴木洋壹先生在1996的《中日文化隨筆》中寫道:“現在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中國的文言小說的故事內容和書名基本上是陌生的。盡管如此,有些作品卻是例外,尤其是短篇小說《牡丹花燈》的故事內容,人們耳熟能詳,非常喜愛。”
《牡丹花燈故事》在明代從寧波傳到日本,也傳到了朝鮮,朝鮮人Si seup Kim把這個故事編成《金別詩話》出版。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日本著名的民間說唱藝人袁超把這個故事編成了像寧波人的“講新聞”“講武書”這樣的民間表演節目,即壹個人表演的說唱和演講。1883年,仿木屐的吱嘎聲加入到元朝的表演中,讓更多的日本人相互訴說,百聽不厭(看)。
進入20世紀後,日本的《牡丹花燈》被福田櫻和歌舞伎大師三岔河多次改編成電影、歌舞伎和電視劇。元雜劇創作的木屐的腳步,女鬼的可愛形象,感動了無數熒屏前的日本觀眾。元代演出的《牡丹花燈》,後來又作為速記讀物出版,在報刊上連載。
牡丹花燈在進入民國後重新出現在中國。1917年,中國書商董康《念經室》根據日本藏書轉載。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周冷嘎根據董適刻本印刷的校對版。1981改革開放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按照1957版再版。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牡丹花燈》的白話譯本。浙江大學著名教授馬興國先生說:“《牡丹亭》是唐宋傳奇的延續,是《聊齋誌異》的先例,在中國傳奇小說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傳到日本後,對日本傳奇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97和1998年,日本神奈川李政大學教授山下壹郎先生兩次訪問寧波。尋找他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小說史》教學與研究中提到的“胡鑫廟牡丹燈”的史料。
2000年9月,日本橫濱的內山先生和他的兒子參觀了月湖周圍的牡丹花燈遺址。
近年來,在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胡鑫廟和牡丹花燈再次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註。寧波牡丹花燈的故事及其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口頭文化上,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學作品、戲曲唱腔以及故事傳承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其影響涉及中國文化史和海外文化交流史。因此,牡丹花燈及其廣泛的文化傳承和保護需要更多熱心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廣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