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煥博士在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壹個問題,即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出現了《太平經》、《老子江上官印》等幾部著作。以前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書是中國早期道教的經典著作。這樣的籠統提法當然沒有錯,但當時的道教(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即早期道教)還沒有形成。壹般來說,東漢(126-144)年間,沛人入蜀,在山學道,手書傳播教義,收米者發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太平道是巨鹿人張角創造的。靈帝鐘平元年(184),其三十六面皆披黃巾,同日造反。這就是漢末著名的黃巾起義。五鬥米道教弟子學《老子》五千字,相傳或張魯還寫了《老子二思註》,弘揚了早期道家思想。《太平道》用的是《太平經》,開角寫得挺好,聲稱天亡,黃天立,年在甲子,天下太平。可見,早期的五鬥米路和太平路建立較晚,與老子的《河上筆記》沒有直接關系。《太平經》為張角所用,但比《太平道》早得多,並非張角所創。因此,老子的《河上筆記》和《太平經》並不是早期道教五米豆道和太平道的產物,應該進壹步考證。
據人們所知,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黃,而在創立太平道之前曾為黃服務。那麽,《老子註江》、《太平經》是黃的理論著作嗎?這兩部作品與黃有什麽關系?這是給我們研究的。在漢代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出現之前,社會上曾出現過兩次學習黃帝和老子的熱潮:壹次是西漢初年的黃老道,壹次是起源於西漢、活躍於東漢的黃老道。漢初的黃老學,主要是以老子無為思想治國的政治學說(所謂《黃帝書》,其實只是借黃帝之名宣傳老子思想)。從那以後,黃就與黃老薛大相徑庭了。黃勞道是黃老學與神仙學相結合的產物,屬於神仙學的範疇,是道教的前身。
眾所周知,最早的仙家形成於戰國中期,由燕齊方士所創。他們宣揚渤海有座神山,神山上有仙藥。只要得到仙藥,吃了就能長生不老。因為他們談論長生不老的魔力,人們稱他們為方仙道。當時的方士曾引用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宣揚神仙思想。據史料記載?據《關門禪》記載,齊威王、王玄當政時,鄒衍的五德學說終於開始,而燕國的方士宋吳彼、正伯喬、崇商、慕門、高適都是方,講賣身成仙,講鬼神,都傳承了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和主運學說,但都傳不出技藝。可見鄒衍的理論不可能說得通。後來,當黃老學在夏姬盛行時,方士們開始用黃老學解釋神仙學,試圖把兩者結合起來。起初,煉金術士使黃帝不朽。黃帝是壹個傳奇英雄。相傳他打敗炎帝,俘虜了蚩尤。他是壹個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所以西漢的方士最先將黃帝長生不老,認為黃帝是不死的。據史料記載,梁武帝四年(前113),煉丹師龔提出黃帝有寶鼎,神仙升天。他還宣揚黃帝從第壹座山上取了青銅,在景山腳下鑄了壹個鼎,而且成功了。有龍垂須迎黃帝,黃帝騎龍,後宮大臣七十余人升天。(《資鑒》卷二十《漢書十二記》)可見西漢的方士已經把黃帝長生不老,把黃帝和長生不老結合起來了。《漢書》裏?在《文藝誌》中,以黃帝之名,列在神仙家族中的著作很多,如《黃帝雜子概論》、《黃帝七伯推拿》、《黃帝雜子菌》、《黃帝雜子十九方》等等。至於後來神化老子的神仙,大概是在東漢時期,正如著名道家學者陳攖寧所說,“漢前之書?《藝文誌》列出了各種書目。在道教中,既有黃帝又有老子,但在神仙家族中,只有黃帝沒有老子。可見,老子在西漢還是他的本來面目,只是在東漢身份發生了變化。(《道家與養生》第39頁)據王充(27-約97)“論衡?徐濤說:天下或老子之道,使我們能花世,淡定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受傷害就長壽不死。如果我做到了,我將是壹個超越百度的真正的人。王充生於東漢光武,卒於漢和帝,屬東漢早中期。當時國際上流行老子是百度之外的真人。至於上層社會對老子的早期神化,據史書記載,是楚王劉英提拔的。《後漢書》卷四十二《楚王傳》說:英人年少時善遊俠,運客,夕節偏愛黃老,學齋戒,為塔祭祀。又說:楚王誦黃老妙語,還是佛塔仁寺。潔齋行軍,對天發誓。在這裏,劉英把黃帝和老子當作和外來佛(塔)壹樣的神來供奉。後來桓帝甚至在宮裏搭了壹個華蓋來寶塔老子。這是東漢神仙世家與黃帝老子的結合,使西漢的黃老學正式演變為東漢的黃,漢桓帝是黃的狂熱信徒。《後漢書》卷七十六《王浣傳》說:中,桓帝管黃,知有毀屋之事。《史記》第八祭誌中說:桓帝登基十八年,是神仙的好事。在顏夕的第八年,他第壹個在陳果的苦賢寺服侍老子。九年來,我壹直在龍。可見桓帝非常信奉黃勞道,尊老子為祖。
綜上所述,黃的形成是壹個長期的演變過程。它起源於西漢,成熟於東漢。至於黃的主要思想,則是提倡養生、修仙、祭祀黃老君、尋求長壽和幸福。正如清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所言:東漢重黃老,重養生、修仙,與西漢以前重治的黃老之學不同。這是黃老學逐漸演變為黃勞道的新發展。他還說:在尊黃老、修仙的社會思潮中,東漢時期出現了壹部主要從修仙的觀點來解釋老子的書,即《老君道德經江公印句》,或《老子江公註》。它是神仙方術與黃老思想逐漸結合的歷史產物,也是《老子》由道論向道論過渡的重要標誌。(《中國道教史》第壹卷第76頁)這就肯定了與漢初黃老學的性質不同,也就明確肯定了老公案是神仙學與黃老學結合的歷史產物,也就是說老公案是黃的理論學說。因此,我們說這部作品應該屬於黃研究的範圍。至於《太平經》的內容,雖然很復雜,但其思想中也包含著老子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思想相結合的重要內容,也滲透著黃的思想。因此,信奉黃並擁有相當壹部著作(即《太平經》)。為什麽我們強調老子的《江記》和《太平經》是黃的學問?具體來說,我們的理由主要如下:
(1)從時間上看,《老子註江》、《太平經》等著作的產生時間與黃的形成時間大致壹致,是在社會崇尚黃的氛圍下產生的。相傳老子的《河上公主論》是西漢文帝年間壹位河上丈夫所作,也有學者認為是魏晉時期的作品。但是韓曙呢?沒有對《藝文誌》的描述。在道家中,只有《老子鄰人傳》、《老子傅傳》、《老子徐傳》和《劉向談老子》有記載。這說明這本書不是西漢時期出版的。至於魏晉時期的作品,壹般都以玄學為特征,或者受到玄學的影響,而《河上的公主論》並沒有受到玄學的洗禮。其思想主要集中在養生長壽和寧靜治國上,在元氣精氣論上,與東漢思想壹致,故多數學者視其為東漢之作。這是有道理的。其寫作年代與黃完全相同。至於《太平經》,不是壹個人壹次的作品,而是壹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最早的《太平經》叫《天官包利元太平經》(卷12),是西漢成帝的齊人甘仲克寫的,說的是漢家遇到天地盡頭,更是天庭所命,天帝使真人有赤精,教我如此。(《漢書》卷七十五《李遜傳》)到東漢順帝時,就有了太平清領書卷170的出現。根據《後漢書》?《項開傳》說:當初順帝在位時,瑯邪宮拜壹闕,其師甘吉(即於吉)從曲陽泉得神書壹百七十卷,皆是蒼白精華、朱傑、青壽、朱穆,題《太平清領書》。他還說:項開在桓帝九年(166),家人寫了壹封信說:我去郎斜宮拜甘吉書,不清楚。.....過了十多天,我回信了,說‘宮沖贈的聖書,致力於奉天、循五行,也有興國、擴子孫之術’。李習安指出,《神經》是今天道教的太平經典。由此可見,今天的《太平經》可能經歷了壹個漫長的形成過程,從西漢稱帝時的天官李寶元《太平經》,到東漢舜帝、桓帝時的《太平清領書》。而這壹過程也與黃的形成過程相壹致。可見,老子在河上的官印句與《太平經》和黃之間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2)在思想上,《老子》的《江上官印句》和《太平經》體現了黃的思想。關於黃老道的思想,史書記載不多。從零散的資料來看,主要有壹些:(1)養生長壽的思想。早在《漢書》?《文藝誌成仙家》中所列的黃帝書,如《黃帝雜子概論》、《黃帝氣波按摩》、《黃帝雜子誌菇》、《黃帝雜子十九方》等,都是講養生的。之後被神化的老子也是長壽成仙的人。《神仙傳》說老子是壹個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所以王充在《論衡》中說:可以用世界或老子之道來活世界,淡泊無欲,修精養愛。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受傷害就長壽不死。如果我做到了,我將是壹個超越百度的真正的人。(2)修仙思想。黃以第壹山鑄銅鼎宣揚黃帝不朽,或以閉目打坐宣揚黃帝不朽。邊韶《老子明》中說,顏夕八年八月,甲子皇帝尊道,鈸輝煌,意為淩雲雲韻(《全後漢書》卷六十二),認為淩雲只有保靈養性,才能飛升長生。(3)神化和祭祀黃老的思想。例如,楚國的王贏背誦了黃老的低語,參觀了仁寺的寶塔,並在三月向上帝許願。桓帝甚至在宮中拜寶塔和老子。他們把老子神化,崇拜他。活躍於明清之際的,在《老子聖母碑》中寫道:老子是道家。生於無形的生命,始於始前,行於之元,浮於六虛,出入幽冥,觀雜濁之別。(全——後中文第三十二卷)在這裏,我把老子看作是宇宙起源的化身,生於宇宙的開端之前,是宇宙的始祖。以上幾點可以說是黃的壹些主要觀點。這些思想在老子的《河上官印句》和《太平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尤其是黃所倡導的養生修仙思想,在這兩部著作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江上官印句》繼承了黃老學的思想,統壹了治身治國的原則。它在《老子》第四十三章註意到無為的好處時說:依法無為,有益於治身精神,而治國則有益於眾民而不勞。在第五十九章中,莫若思說:壹個統治者應該熱愛人民和財富,而不是奢侈;治愈者要愛本質,不要釋懷。應該用老子的無為思想來治理國家和身體。治身無為,就是愛養精氣,不放。這樣就可以通過治療身體來延年益壽,可以長生不老。所以說,壹個人既能保全自己,又不喪失生命的本質,所以才能長久。(《道德之辯》第三十三條)這類似於王充的記載,可以用世界或老子之道來生活世界,淡泊無欲,精進有愛。黃老道家長命不死的思想,精神不受傷的話,基本是壹樣的。可見,老子在河上的官印壹句,確實反映了黃當時的流行思想。《太平經》和河上的官印句子壹樣,壹方面講治國平天下,壹方面講愛惜精魂,滋養精魂長大成仙。《太平經》認為,人的生命取決於精氣的結合。《太平經》卷四十二《四行》:萬物受天氣影響,天氣受元氣影響。神利用氣,所以老人生氣就生氣,去了就死,死了就去。所以,沒有上帝,妳會死,沒有空氣,妳會死。也就是說,人的氣和神需要齊頭並進,兩者缺壹不可。所以要愛氣養神,氣神合壹才能成仙。《太平經》還提出了精、氣、神相結合的養生思想。在其《使人長壽,治人平安法》中說,三氣* * *為神之根。壹個是精,壹個是神,壹個是氣。此三者,* * *壹也,此天地人之氣也。神受制於天,精受制於地,氣受制於中和。想要長命百歲的老朋友,要尊重愛的精神,尊重上帝的本質。人的生命在於精、氣、神三位壹體(三氣* * * 1),是對《江上官印句》愛氣養神思想的進壹步發展。可見,《太平經》的思想也是在社會上流行的黃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上,我們從兩個方面談了《江上官印句》與《太平經》的關系。當然,這個討論是非常初步的。我們的初步結論是:老子的《江上官印句》和《太平經》同屬黃的思想,是早期道家思想的前身,對中國道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