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仙境
九山,位於鳳陽縣東南方30多公裏處,因其溫暖的地板和豐富的韭菜而得名。九華山有個洞,在山的東麓,出口在西邊的半山腰。早在唐朝,這個洞穴就已經是壹個旅遊景點了。據南宋《豪梁治》:“洞內之水不絕,其(石)形似多物。唐代刻的詩很多,深崖裏有石觀音、石老人像。”明朝嘉靖方誌雲:“背後是險峻的懸崖,遊人不能到達,得水越多,回報越多。”正洞長1472米,支洞長400米。鐘乳石、石筍、石柱、石簾等。洞內都是形態各異,仿佛置身仙境。
明嶺於風
明陵是明成祖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剛埋的時候,只是老百姓的幾個小墳。朱元璋稱帝後,將其擴建為“宮闕宮闕,雄偉嚴整”的壹代帝王陵墓。明末清初,歷經滄桑,乾隆年間“僅存兩碑石人馬。”昔日“大蔥王遇高壇,雲圍幹坤得大觀”的皇陵,如今已是“荒碑蔓草,石馬臥幽宮”然而,每當刮風下雨,皇陵就像壹幅生動的水墨畫卷:壹簇簇松柏、野花蔓草,隨著風雨搖曳沙沙,如訴說著歷史的興衰;那壹對石頭人和馬,破碎的紀念碑,被風雨侵蝕,淚流滿面,像是在哭訴悲慘的經歷。因景色奇特,故稱“十三陵風雨”
釣魚臺在春天升起。
釣魚臺,又名莊輝釣魚臺,位於鳳陽縣林懷鎮南郊的老塘湖。它原本是濠河邊的壹座高山。相傳莊子和惠子曾在此垂釣,故名。濠河有兩個源頭,即東面的唐浩山和西面的斜斜山。因為春天的大雨,兩水在這裏交匯,海灣的窪地變成了湖泊。幾裏之內,水天壹色,魚臺獨在水中。“芳草萋萋,湖水滿溢,春風傾綠波。白鷺沖天,蕩漁舟鼓。”這是前人唱的壹首關於釣臺春起的詩。
乾隆《鳳陽縣誌八景圖》畫的第七景《漁臺春起》是這樣的:漁臺四面環水,臺下波濤北流,拍岸;垂柳在臺上搖曳,掩映著茅屋;青山綠水映襯著釣臺,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浮橋防煙閘
浮橋又稱臨淮浮橋,原位於鳳陽縣臨淮鎮以北的淮河上,建於明洪武六年。因橋以船為墩串聯而成,形似蜈蚣,故俗稱鳳尾蕨塔塔橋。因為蜈蚣怕雞,就在橋兩邊各放壹只石雞鎮橋。
明清時期,臨淮浮橋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橋梁。這是壹個公務員,旅行者和商人,川流不息,船只運輸的水,停泊在黎明和黃昏,千帆聚會,魚和火烹飪煙霧,像壹堵墻的霧和雲。真是“破虹掛百尺,橫鎖千裏。”這就是鳳陽八景的“浮橋煙鎖”。
浮橋建成後,又毀又建。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為抵抗清軍追擊,北伐渡淮,燒毀浮橋。這個橋址還在,南岸的石雉還在。
龍萬行鐘
龍萬行鐘
龍興指的是龍興寺。原寺後山坡上的鐘亭裏掛著壹口鐘,是建寺時鑄的。這個鐘由合金材料制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壹對形似龍的怪獸,據說是龍的九子之壹,叫布龍。明清時期,每當太陽從西邊落下或太陽從東邊升起,“風鈴鳴鐘”,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的和尚們隨著鐘聲在早晚開始傳授佛法。尤其是夜晚,鐘聲清幽,壹傳數十裏。有句話叫“改朝換代,江河日下,惟鐘繞鳳陽”。所以古人把“龍興夜鐘”稱為鳳陽八景之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毀,鐘幸存了下來。後來,鐘被搬到鼓樓當鬧鐘。1982,縣文物管理所收回龍興寺內的展覽。現在,宗教部門和僧侶們在龍興寺重建了亭臺樓閣和洪鐘,供遊客觀賞。
龍興寺是明朝始祖朱元璋出家的寺廟。它被稱為聖殿。1996年重建,舉行開館儀式,全國乃至東南亞的名剎雲集鳳陽。鳳陽的酒店和賓館都滿了。毗鄰鳳陽的安徽省蚌埠市高檔酒店的房間也已被預訂壹空。朱元璋壹生當兵,從沿街乞討的乞丐到明朝開國皇帝。研究他的壹生,很有史料價值,對我們年輕壹代大有裨益。通過這個欄目的介紹,讓網友們真正的親近朱元璋,了解朱元璋和他的豐功偉績,以及關於朱元璋的歷史傳說。
通過呼叫塔返回城市
橋樓,明代鼓樓,位於中都紀昀街的東面。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建樓後,“鳳陽中衛”撥軍164余人,由官員看管,保留該樓,用於打鼓。遇有公或私,以便申請。例如,如果有任何損壞,由軍事警衛隊修理。“所以,到了下壹代,鼓樓完好無損。崇禎八年,建築毀於火,十二年重建。後來失去了報時的功能,對於達官貴人來說,文人墨客登上景區。清乾隆二十年,鳳陽府城新建,鼓樓包裹在中央,鼓樓周邊成為城內重要市場。每天都是人來人往,忙忙碌碌。登上樓梯,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和水。俯瞰鬧市,萬千景色歷歷在目。乾隆《鳳陽縣誌》將此畫為“鳳陽八景”圖之壹,稱之為“還城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鼓樓基座完好無損,成為勞動人民登臨賞景的地方。近年來,鼓樓的底座成了鬧市區的“大世界”,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九華屏障
九華,又名北九華,即現在鳳陽府北部的九華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羅高僧金巧覺渡海到皖南青陽九華山修行苦修。相傳他後來在鳳陽九華山修行,所以稱前者為南九華,後者為北九華,或簡稱九華。明初鳳陽府原在臨淮,洪武八年遷至中都城匯通館(今鳳陽中學)。清朝乾隆年間建府城,只有九華山在北城腳下附近,經北門京淮、西北門九華北上,必然要繞過九華山。山雖不高,“傾城之秀氣,盡在此山;淩河天然,永遠是北門的屏障。”所以古人把“九華關”譽為鳳陽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遷,九華山也將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逐漸被鳳陽城包圍,成為南北之間的“屏障”。
縱情山水
《莊子秋水篇》記載了莊周、惠施與郝亮同遊觀魚的事實。壹天,當他們在城市裏遊泳時,他們看到壹群小魚在來回遊動,玩得很開心。莊子說:“小魚遊閑,是壹種享受。”惠子說:“妳又不是魚,哪裏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妳又不是我,妳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
後人為了紀念莊輝,在水邊建了壹個觀魚臺,用郝亮或郝尚比喻各有所悟、自得其樂的情形。
歷代文人墨客喜歡仰頭吟詩,為觀魚臺增色不少,濠梁上觀魚成為鳳陽八景之壹。
中都旅遊
朗米香谷
朗香米谷景區位於鳳陽縣南部,九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鳳陽山風景區的東端,距縣城35公裏,總面積約9平方公裏。景區包括石窟寺、洞窟、狼巷谷三個景點。有苗寨、塔林、石窟寺、玉蟹泉、楚蘭亭、溶洞、蟠桃園、石天、瘦人谷、暈巷等40多個景點。整個景區是壹個以佛教文化為背景,以綠色生態為重點,以石灰巖喀斯特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九山東
鳳陽縣城南30公裏處的九山洞,因山勢溫暖,野生韭菜滋生而得名。它有五億年的地質歷史,是壹個喀斯特洞穴。這個洞穴在1500多年前的李道元《水經註》中就有記載,唐宋時期留下不少碑刻。朱元璋剛起兵時也是依山而駐,在洞內外留下了許多古跡。
明十三陵
位於鳳陽西南十五裏,是朱元璋父母的葬身之地。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重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名淩影薦,皇陵改。皇陵雖非帝王之墓,即“宮闕宮闕,金碧輝煌,守衛森嚴”,但與南京的明陵、北京的十三陵有著相同的制度。
原來的皇陵有皇城、磚城、土城三條路。其間有左右殿、宮廳、直室、神廚、祭廚、酒房等數百座寺廟。、數百座金門、紅門、淩星門,數十座禦橋、紅橋、水關,數十座石亭、兩座神龕、祭祀署、商店,數百株松柏植物,數十對石人、石馬。共有32對石像,雕刻精細,色彩斑斕,雄偉壯觀,栩栩如生。“石像的數量是過去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多的。“其藝術風格妙不可言,堪稱承宋元啟清的大型石雕藝術。
墓碑位於神道南端西側,向東50米無字碑。墓碑高6.87米,碑頭周圍浮雕六只大蒼蠅,雕刻精美。篆書《大明皇陵碑》的中下部被雲霧籠罩。朱元璋親筆題字,記述了自己艱苦的生活經歷、軍旅生涯和奪取大明山的全過程,闡明了長運興盛的原因。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普及面廣。
鐘鳴首都遺址
全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陽縣西北角,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出生地鳳陽修建,但中途夭折。1369年,朱元璋為了顯示自己新王朝的強大,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動員各種技能、士官、民夫,數萬人在鳳陽修建規模宏大的建築。“在城內修建皇宮,猶如帝都制度”,依據“皇宮地圖”設置“工商部”,是“規模最大、監管最高、技術最高”。中都城有內、中、外三城。外城周長約30公裏,有四個城門,每個城門內有壹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中間的是禁墻,周長7.85公裏,長方形平面,四面有門。也就是說,南面的承天門,北面的北安門,東面的東安門和西面的Xi安。禁墻內是寬約80米的護城河,護城河圍成的內城就是皇城;皇城周長3.68公裏,平面近正方形,面積84萬平方米。皇城城墻高15米,全部用特制大磚砌成,長40,寬20,厚11厘米。中都城明顯有壹條貫穿城市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洪武門,北至外城北門(未完工),全長近7公裏。中都城的各類建築有規律地對稱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中間是三大殿,左右分別是東宮和西宮,兩翼分別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前面是奉天門,後面是後三公。皇城午門以南,左有中書省、太廟,右有大都府、禦史臺、州。明洪武八年(1375)“停華”。後來由於用材料修建龍興寺,加上戰亂,城墻和宮殿被大量破壞。到70年代初,只剩下午門、西華門平臺和1100米長的城墻,但規模布局和遺跡依然壯觀。
鼓樓,也被稱為首都塔,位於縣城的中心。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西距鐘樓六裏,面向中都城中軸線兩側。
鼓樓由橋臺和建築兩部分組成。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它是中國最大的鼓樓橋臺。平臺上的建築初建時是“三檐百尺,體系恢宏,規模宏偉”。在明朝後期,鼓樓壹直以其高度和雄偉為中國之最。
1989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級景區。
自明代以來,鼓樓壹直是鳳陽的壹道亮麗風景。清代以後,“還城塔”已成為鳳陽八景之壹。鼓樓景區環境優美,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築與新建的鼓樓廣場相映成趣,32棵香樟樹濃綠掩映,更加襯托出鼓樓的雄偉、高大、古樸。
龍興寺
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代皇家寺廟建築。其前身是朱元璋在黃寺出家拜佛。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該寺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密切的關系,數百年來壹直是中國著名的寺廟之壹。1981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著名的寺廟之壹。
位於鳳陽縣東南30多公裏的三聖。位於江淮丘陵地帶的東端,面積8.5平方公裏。它建於西漢武帝時期。第壹個名字叫桃花寺。相傳西王母將蟠桃獻給漢武帝時,曾在此植樹。寺廟建成後,因桃花盛開,美不勝收而得名。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這座寺廟幾經易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來此壹遊,取“住禪旁洞”之意,改名為石窟寺,並揮毫寫下寺名,沿用至今。寺後倚崖,正對峽谷溪流,溪水終年潺潺,林竹蔥郁,奇花異草遍地,生態環境良好。主要景點有三峰扶余、塔林、玉蟹泉、禪洞、蟠桃園。歷代學者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據初步考證,共有17件石刻,其中4件刻於唐代,4件刻於宋代,1件未刻於朝代,1件已被侵蝕。這些石雕大多是姬友編年史的作品,或遊,或題,風格各異,有真的,有草的,有官印的,應有盡有。其中最著名的是蘇東坡的《玉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