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臘八粥的成分是不壹樣的,因為不同地方出產的五谷雜糧、果蔬不同。南方人喜歡吃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北方人更喜歡煮鹹臘八粥,基本符合南甜北鹹的地域飲食習慣。
谷物是煮臘八粥最重要的食材。五谷之說在中國由來已久,壹般指粟、豆、麻、麥、米。《黃帝內經》認為五谷是指“粳米、紅小豆、小麥、大豆、小米”;“孟子?滕文公稱五谷為“米、粟、黍、麥、糯米”;佛教徒稱谷物為“大麥、小麥、大米、紅小豆和亞麻”;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33種谷類,14種豆類,47種* * *類。
在現代,人們認為谷物是壹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各種谷類和豆類,如小米、玉米、糙米、蕎麥、大麥、燕麥、紅薯、黑豆、蠶豆、綠豆、豌豆等。中國人以谷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沿襲了幾千年。《黃帝內經》壹書提出中國人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古人以五谷雜糧為主要食材,熬制臘八粥。顯然,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谷物的保健和食療作用。清代營養學家曹雁山所著《粥譜》,詳細分析了臘八粥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他認為富含谷物的臘八粥具有和胃健脾、養心清肺、益腎益肝、止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很好的食療佳品。
除了五谷雜糧,中國對臘八粥的食材選擇也很有講究。
北京人在谷物中添加更多的項目,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菱角、苔蘚、玫瑰、紅豆和花生...總共不下二十種。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後半夜開始煮,再用小火燉,直到第二天早上,臘八粥煮好了。
天津人煮臘八粥和北京人差不多。有的人在糖水中加入百合、蓮子、珍珠米、薏仁米、意大利仁米、糯米、粘黃米、綠豆、綠豆、龍眼肉、銀杏、龍眼肉、紅棗、桂花等。
山西的臘八粥以小米為主,配以小豆、豇豆、大棗、綠豆、粘黃米、大米。
山東傳統臘八粥文化深受“儒家飲食體系”的影響,可分為兩類。壹類是薏米、桂圓、百合、蓮子、紅棗、栗子、粳米等。放入碗中時加入壹些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作為點綴;另壹種是用米飯、肉片、白菜、豆腐等煮。
江蘇的臘八粥分為甜的和鹹的,烹飪方法沒有區別。鹹臘八粥會拌上蔬菜和食用油。
蘇州的臘八粥含有菱角、慈姑、松子、核桃仁、芡實、栗子、紅棗、木耳、金針菇、蔬菜等食材。
中國傳統社會養生的飲食理念,在各地臘八粥的食材構成和食材選擇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