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由於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武術是當今世界眾多體育項目中最富哲理、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體育項目。從武術的發展過程和文化形態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的古典哲學是武術的思想淵源。中國古典哲學的範疇很大,包括了很多傳統思想和理論的流派。影響較大的有道家哲學、周易理論、五行學說、太極哲學、孫子哲學。我們將從古典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方面來探討武術的思想淵源。
古典哲學的本體論中國古典哲學的本體論是樸素唯物主義,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氣是道的體現,用氣的聚散來解釋生命的形成,從而導致生死。在古代武術理論中,“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和根源,是武術生命的本質。武術的各種外在形式,如武術的功能、神韻、絕技等,都是“氣”的演變和體現。因為生命的盛衰都是氣的結果,人的氣的好壞決定了生命的質量,所以氣也被視為武術養生的理論基礎。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壹的觀點也是本體論的範疇。所謂“天人合壹”,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我身體、心靈與身體的和諧統壹。武術是人體的運動。要達到武術的目的,練武必須順應自然,模仿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達到與宇宙自然的統壹與和諧,才能謀求發展。
武術的認識論基礎“知行合壹”是武術的認識論基礎,也是武術發展的重要機制。所謂“知行合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先實現對事物的認識,再指導實踐。認識和實踐是統壹的、壹致的。這種理論在武術中的表現往往是“學以致用”和“直覺”。中國武術是在壹定的社會需求下產生的,練武的目的是學以致用。而武術的意境和神韻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需要學者用直覺去領悟體會,然後去把握。這也是我們民族傳統思維的特點。
武術戰略思想的基本原則是“反道而動”的方法論。意思是對立物轉化為它的對立面是運動規律。換句話說,就是剛柔並濟也能克服僵化,強能克服弱,弱也能克服強。因此,中國武術要求武術必須符合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原則。
中國的古典哲學對武術影響深遠。其他如基於周易哲學的武術陰陽觀、基於陰陽和八卦化生觀的八卦掌、基於五行學說的形意拳、基於太極哲學的太極拳、基於孫子哲學的武術攻防戰術觀,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典哲學是武術的思想淵源。
第二,強烈的武術觀念是武術文化的重要內涵。所謂武德,即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品質。
吳德的理論非常豐富,包含了許多方面和層次,其萌芽、形成和發展是壹個歷史過程。歷史上最早的帶條款的武功記錄,可以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找到。“武德七德”,即“禁暴、捕兵、護國、立功、安民、和民、富民”。這是對軍閥打仗道德的要求。在武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封建社會壹直處於正統地位的儒家仁學逐漸形成了傳統武術的主要內容。孔孟仁學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信、善、愛待人,處理壹切人際關系。武德的仁心首先表現在練武與修身的統壹。習武不僅是人生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而且要求習武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宏大的胸懷和氣魄。其次,武德的仁心還體現在武術的應用上。武術的本質是武術,武術必然包含殘忍和暴力。而武術中的仁義精神,要求以對方為主要任務,盡量避免殺人償命。以武會友,也要講究點對點,以“禮”規範行為。武術拳法是中國傳統的武術禮儀。以服務和平友好為宗旨的當代武術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右手握拳,意為武術;左手捂拳,表示尊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並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彎曲左手大拇指,表示虛心求教,絕不自大;手臂彎曲,表示天下武林壹家。
這就是武術的內涵。雖然武術也講究實戰,但是妳要明白我們中國武術更深層次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