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結論是,我和我的朋友們都逐漸到了30歲,身邊的長輩也逐漸退休,逐漸步入老年。這樣不幸的事情以後會越來越多。所以,最近,我也不自覺的開始關註健康知識。啟發我的是壹本關於遺傳知識的英文原著《端粒效應》,萬偉剛老師解讀的。他的作者是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埃利卡·埃佩爾。
這本書向我們揭示了直接影響人類衰老過程的是我們體內壹種叫做“端粒”的東西,而抗衰老的方法也與端粒有關。
眾所周知,我們的身體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通過分裂生長和更新。所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之所以會變老,是因為體內的某些細胞不再分裂,或者可以說不再更新。
這些細胞分裂次數的極限是由端粒決定的。
眾所周知,人體每個細胞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包含了壹個人完整的遺傳信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代表遺傳信息編碼,是由堿基對組成的雙螺旋結構。所謂基因,就是染色體上的壹段DNA序列。“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
端粒上的DNA不參與編碼,序列是固定的。妳可以把染色體想象成鞋帶,端粒就是鞋帶的塑料頭。包好鞋帶。換句話說,端粒的作用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保護DNA序列。每次細胞分裂時,染色體都會被復制。每復制壹條染色體,端粒內部的DNA就被完全復制,但端粒中的DNA卻壹次比壹次少。這意味著每次細胞分裂時,端粒都會變短。當端粒短到壹定程度,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無法正常復制,細胞無法分裂。這樣看來,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
根據科學家的進壹步研究,壹個人的壽命與端粒的長度和端粒縮短的速度密切相關。
就像開長途車壹樣。這箱油能開多遠,不僅取決於妳油箱的容量,還取決於妳的油耗有多低。
接下來我就從端粒的長度和縮短的速度兩個方面和大家分享壹下如何延長壽命。
首先,端粒的初始長度主要取決於遺傳,端粒長度是可以遺傳的,不需要基因,也就是所謂的“直接傳遞”。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的端粒在懷孕期間由於後天環境原因變短,那麽即使他們兩人都沒有攜帶任何可以縮短端粒的基因,他們的孩子在出生時端粒也會變短。
所以,為了讓孩子的初始端粒足夠長,父母在孕期壹定要保持足夠長的時間。換句話說,在寶寶出生之前,確保妳的端粒縮短得足夠慢。
所以,無論是想讓自己活得更久,還是想讓下壹代活得更久,都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端粒盡可能變短。
那麽是什麽導致我們的端粒加速縮短呢?
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是長期嚴重的負面情緒。書中主要介紹了三種。
假設妳是壹個中年男人,個性很強。最近妳的工作有點坎坷,周圍的人跟妳的配合也不太好。妳覺得哪裏都不對。工作壹天後,妳帶著不滿回到家。我妻子正在做飯,妳註意到廚房桌子上有許多無用的廣告。妳心裏想,早上走的時候,妳跟老婆說把廣告垃圾扔了。她為什麽不扔掉它?妳覺得妳老婆太懶,所以怪她。
這是敵意。妳只看到了小廣告。妳沒看見她正在做飯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壹樣,抱怨隊伍長是正常的,但如果妳認為隊伍長是因為排隊的人都是錯的,都是在為妳做正確的事,那就不正常了。
敵意很強的人,男性占大多數。敵意會讓妳和周圍人的關系變得更糟,妳會陷入更放縱的生活方式,比如暴食、抽煙、喝酒。妳的健康會變差,端粒會變短。
悲觀主義者中女性較多。悲觀是指對事物總有壹種消極的期待。比如兩個人壹起走在樹林裏,走著走著發現了壹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這條路,覺得走壹條沒走過的路很好玩,可能會有壹些驚喜。然而,當悲觀主義者遇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時,他們總是往壞的方面想。這條路可能充滿了危險,包括野生動物和壞人。我們可以想象,當壹個悲觀的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因為他總是預期自己處理不好,所以他感受到的威脅壹定比挑戰多得多。悲觀主義者的端粒確實更短。
人為什麽悲觀?悲觀是壹種保護妳不失望的心理保護。如果妳事先期望得很好,結果並不好,妳會很失望。於是,有些人為了不失望,寧願悲觀。
人類是唯壹不“活在當下”的動物物種。其他動物都在想自己現在在做什麽,只有人才能在做壹件事的同時想另壹件事。壹些人做了嚴肅的大規模研究,發現人們在壹天的50%時間裏所想的並不是他們正在經歷的。問題是,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想的都是消極的事情。
英語裏有個詞叫“沈思”,漢語詞典裏翻譯成“沈思”,但沈思不是普通的沈思,而是壹種消極的東西。妳知道想了也沒用,也不值得想,但是妳就是想不起來。沈思會削弱妳的端粒。
以上三種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壽命的長短,那麽如何克服這些負面情緒呢?
妳要跳出這個遊戲,認識到這是壹種不好的情緒,並給它貼上標簽。那妳就無法回避,妳要接受自己有這種情緒。
比如妳曾經做過錯事,非常後悔,所以壹直為此自責。這是典型的謠言。那麽當妳的自責上來的時候,妳可以用自嘲的態度對自己說:“我最近怎麽經常自責?多有趣啊!”這種以輕松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的策略會逐漸消失。
冥想的壹個重要原則是關註當下。如果妳專註於妳正在做的事情,妳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妳的工作中。當妳吃的時候,妳會體會到這頓飯有多好吃,其他的想法自然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會用敬業的工作來“掩蓋”內心的悲傷。其實這是事實。
研究發現,無法永遠集中註意力思考的人,即使感覺不到任何壓力,他們的端粒平均比其他人短200個堿基對。
“人生的目標”不是心靈雞湯。研究證明,它有切實的好處。有人對退休老人做過研究,調查發現,退休後患抑郁癥的風險會增加40%。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大部分老人在退休前已經基本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覺得自己老了已經不可能實現了,放棄設定新的人生目標。這就導致退休的老人變得漫無目的,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做白日夢。久而久之,抑郁癥出現,負面情緒開始催化端粒縮短,最終影響壽命。
所以,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比如“成為壹名優秀的演說家”、“改變社區裏孩子們的娛樂環境”,或者“走遍中國大江南北”等等。
所以,生活中妳要應對多大的壓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如何面對它們。妳是主動接受挑戰還是被動認輸,直接決定了妳的心情和壽命。
最後,希望每個朋友都能掌握引導情緒的方法,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