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的特產觀賞魚是什麽?

中國的特產觀賞魚是什麽?

問:中國有哪些淡水觀賞魚?

答:中國淡水觀賞魚。

雙孔魚俗稱苔魚、琵琶魚、苔鼠、食藻魚、清道夫。

雙孔魚的嘴形成吸盤狀,這樣可以吸附在石頭表面,鏟石頭表面的藻類。作為水族館飼養的觀賞魚,它能鏟去玻璃表面和底部的苔蘚和藻類,使水變得清澈,玻璃變得明亮,因此被稱為“清道夫”或“食藻魚”。

雙孔魚性情溫和,好養。水族館中,要求水質呈弱堿性(PH值7.3左右),水溫23-28℃為宜。養的時候,適量餵壹些切碎的菜葉。

雙孔魚起源於湄公河流域,作為觀賞魚在世界各地飼養。

河鲀俗稱:船魴、泡泡魚、鯿魚、麻辣魚、雞魚、爆肚魚、鯿魚等等。

河魴有壹個橢圓形的身體,壹個小嘴,板狀門牙和多刺的鱗片。它的魚鱗非常發達。當它遇到外敵或受到驚嚇時,迅速給魚鰾充氣,使腹部迅速膨脹,整個身體呈球形浮到水面,而皮膚上的小刺則直立起來自衛。

杜鵑因其獨特的體型和生活方式,被作為觀賞魚飼養。它的食物範圍很廣,如蝦、蟹、魚苗、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高等植物的枝葉和絲狀藻類。繁殖能力強,繁殖季節為4-6月。

月黑魚俗稱山板魚、七星魚、點魚、山花魚、烏魚、烏魚、黑棒、鱸魚。

身體上有7-9條“八字形”黑色橫帶,尖端向前。尾鰭根部有壹個黑色的眼點,眼點周圍有很多珍珠亮點。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相當華麗。

鱖魚適應性強,存活水溫為1-38℃,攝食水溫為12-32℃,最適生長水溫為15-25℃。喜歡黑暗,愛打洞挖洞。性虐待,快速行動。以雜食魚類為食,主要是魚、蝦和水生昆蟲。第壹次性成熟為2冬齡,繁殖期為4-6月。親魚有配對、築巢和保護幼仔的本能。

烏鱧是我國珍貴的經濟魚類,在臺灣省等地也作為觀賞魚飼養。

紅鱸魚,又名河鱸,俗稱五黑點。

它的名字是因為它身體的背部有五個寬點。紅鱸是壹種生活在新疆北部的寒溫帶河湖魚類。生長比較緩慢,3歲冬達到性成熟,最大個體體長可達500 mm左右。

紅鱸是北歐和亞洲寒溫帶的重要經濟魚類,近年來作為觀賞魚養殖。

鬥魚俗稱花巾、龍魚、中華鬥魚、菩薩、天堂魚。

鬥魚以其華麗的體色和好戰性受到人們的喜愛。鬥魚的種類很多,有的在灰綠色的背景上配有8-10的藍黑色橫帶;或淺棕色體色,紅藍相間橫條紋;或者都是白裏透紅的眼睛等等。鬥魚還有長而尖的背鰭、臀鰭和尾鰭。每只鰭的鰭片都有條紋,灰黑色的鰭片邊緣鑲嵌有紅邊。發情期時,每條鰭都伸出來,更加耀眼。

鬥魚是壹種小魚,體長50-100 mm,通常棲息在溪流、池塘、農田、河溝等水流緩慢或靜止的水域環境中。雜食性,主要以浮遊動物、昆蟲幼蟲和絲狀藻類為食。最適宜的生活水溫為23-24℃。水質要求中性偏堿性。鬥魚有輔助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氣進行內部交換,在水族箱溶解氧較低的情況下也能存活。壹旦離開水,妳可以活壹段時間而不會死。

鬥魚性情粗暴,雄性壹見面就喜歡打架,尤其是在繁殖季節。鬥魚繁殖時,咬掉浮在水面上的水草或藻類,口吐白沫,粘在壹起成泡窩,在泡窩裏產卵。養殖水溫26℃左右。

蝦虎魚因其獨特的外形和良好的跳躍性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它的個體很小,體長只有40-80毫米。

它有壹張又寬又大的嘴,壹雙大眼睛,背上有兩個發達的背鰭。腹鰭向前移到胸部,左右變成吸盤。體色較暗,背部有多條黑色橫條紋,散在許多小黑點。身體顏色極其漂亮,看起來相當可愛。

蝦虎魚性情溫和,喜歡生活在以沙礫為底質的清澈流動的水環境中。在水族箱裏,妳經常在沙子或玻璃表面爬行,有時還可以用吸盤吸附在玻璃或石頭上,靜止不動,非常有趣。

水生昆蟲是蝦虎魚的主要食物。投餵的適宜水溫為18-26℃。可達性壹年成熟,繁殖期為4-5月,人工繁殖困難。

泥鰍俗稱泥鰍、泥鰍、魚。

體色為淺灰褐色,鰭為黃褐色,體有兩排深褐色條紋,觀賞價值較高。因為是棲息在河流中的底層魚類,所以對水質和溶解氧的要求很高。兇猛,以小魚為食。壹般壹個個體體重1.0-1.5斤,最大可達2.5-3.0斤。泥鰍分布在長江上遊,尤其是長江三峽地區的支流。

許多與泥鰍相近的泥鰍可以作為觀賞魚飼養,如紫泥鰍、泥鰍、中華泥鰍等。泥鰍和泥鰍多生活在水流平緩的水中,對水質和溶解氧的要求比泥鰍低,且多以底棲生物、藻類、植物殘體和有機腐殖質為食,較易飼養。泥鰍、泥鰍等魚類均為小型魚類,壹般體長70-80毫米,體色和斑紋醒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廣泛分布於長江及我國南方各水系。

線腳鱸魚,又名毛腳鱸魚,俗稱大飛船、印度飛魚、大核桃、三星金龍魚。

身體中央、尾鰭根部、眼球之間有黑點,故在觀賞魚界稱為“三星龍”。體色艷麗的雄魚,尤其是到了繁殖季節,更加漂亮。這種魚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池塘、溝渠的靜水環境中,分布區自然條件較差,適應性強,體格健壯。壹般水溫在26℃左右,水質呈中性或微酸性。人工飼養時,最適水溫為23-28℃,溫和易養。養殖的時候要在水族箱裏放壹些水生植物,幫助它們建造氣泡巢產卵。因為它有大魚吃小魚,弱魚的習性,大小魚不能放在同壹個魚缸裏。

花鱸體型較小,成魚體長100-150 mm,分布於中國西雙版納和東南亞。

虹光唇魚俗稱花臉、、灰雲、伊、石羊、花腰魚、吳港雲、火、雲、花蘭魚、花雲。

彩虹鮎魚是棲息在南方山區河流中、下層的壹類魚類。個體比較小,體長不超過150 mm,體側有五條橫黃寬帶,有壹定觀賞價值。它以藻類為食。體長約100 mm的個體達到性成熟。每年2-5月是繁殖季節。

虹唇魚的卵巢和脂肪有毒,輕者腹瀉,重者嘔吐。所以不作為食用魚,近年來作為觀賞魚開發利用。

鯿魚又名石鯽、花鯽、山鯽。小槍也被稱為黑鉛筆魚。黑鰭鯛魚又叫花花媳婦,花花魚。

鮎魚屬的所有魚都是小魚。中國鯡魚體長可達200mm,黑鯡魚體長約60-110mm,小鯡魚只有50-80mm。

魴屬魚類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流水或靜水中。它們喜歡吃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昆蟲,也吃少量甲殼類、貝類、藻類和植物碎屑。體格強壯,性情溫和,喜歡成群結隊出行,容易飼養,可單養或混養。進水溫度為18-26℃。壹歲的魚可以達到成熟期。產卵期為3-5月,分批進行產卵。

犁泥鰍又名吞拿魚、石排、牛尾、長尾泥鰍。

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及其支流。它是壹種小型底棲魚,生活在山澗河流湍急的石灘上。生活時,胸鰭和腹鰭扁平,附著在石頭上,避免被水沖走。以固體藻類為食。對水質和溶解氧的要求極高。繁殖季節是從四月中旬到六月初。

鯧魚是壹群小魚。

最大的個體不超過200 mm,大部分種類只有50-70 mm,極側平高,體色鮮艷。尤其是在繁殖季節,雄魚鮮艷的體色加上珍珠星更是吸引人。雌魚在繁殖季節拖著長長的產卵管,在雄魚的陪伴下更加獨特。

畫眉通常生活在靜水中和茂盛的水生植物中,喜歡成群結隊地旅行。雜食性,食物為水生植物、高等植物的葉片、藻類、沈澱有機質、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和枝角類。大多數物種的性成熟年齡為1,最長壽命為4-5年。產卵期為4-6月,5月中旬達到高峰,分批產卵。

胭脂魚俗稱紫扁魚、玉環魚、黃扒、木葉板、焦鯛、紅魚。

胭脂魚的體色隨著其發育和生長而變化。幼蟲期(體長小於25毫米)為灰白色;幼魚階段(體長30-80毫米),體褐色,兩側各有三條棕黑色橫條,鰭微紅,有黑色斑點。成熟個體的身體呈胭脂紅色,中線有壹條猩紅色豎線,鰭呈紅色。

幼小的烏魚靜靜地遊著,十分艷麗。成魚精力旺盛,背鰭又高又長。養在客廳,展現“前程似錦,壹帆風順”的吉祥意境。

胭脂魚對水質和溶解氧的要求很高。它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下淤泥中的有機物為食,經常用嘴吮吸附著在水下礫石上的藻類和植物碎片。壹般5歲的魚達到性成熟,最大的個體可達30公斤。目前作為觀賞魚,是幼魚。

胭脂魚壹般6歲成熟。繁殖季節為每年的3-4月,壹生中多次產卵。

世界上共有25種鱘魚,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我國有8種鱘魚生活在河流和沿海地區,其中3種分布在新疆,2種分布在黑龍江,2種分布在長江,1種分布在長江到珠江的河流和沿海地區。

鱘魚因其奇特的形狀而被作為觀賞魚飼養。鱘魚的頭呈犁形,嘴較低,尾巴彎曲,背上有五排骨板。幼魚和成魚都具有觀賞價值,其中史氏鱘幼魚(分布於黑龍江省)自人工繁殖成功後,壹直作為觀賞魚進行人工飼養。

鱘魚對水質要求嚴格,喜歡生活在流水、溶解氧含量高、水溫低、底質為礫石的水環境中。中華鱘性成熟的年齡相對較晚。雄魚11歲,體重50-100斤,雌魚14歲,體重160-250斤。史氏鱘雄性為9-10歲,雌性為10歲以上。而史氏鱘性成熟較早,體重約10 kg的雌魚和體重約5 kg的雄魚已達到性成熟。鱘魚以海底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為食。

小型熱帶魚-鯡亞科和鮎亞科。

這是壹大群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山區和溪流中的魚。雖然它們很小,但它們是多彩的。體長在100 mm以下,大部分在50-70 mm,這些魚性情溫和,喜歡流水,對水質要求嚴格。飼養水溫為10-28℃。以水生昆蟲為食,有些種類是雜食性的。養的時候要求水族箱底部要碎石,不宜多種水生植物。性成熟年齡多為1冬齡。

目前已飼養的觀賞魚主要有丹亞科的金線丹(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寬鰭朱鹮(又名桃花魚、七色魚,分布於全國各地)、美低線朱鹮(又名白魚,分布於雲南瀾滄江、元江)、亞科的條紋朱鹮(分布於雲南、廣東、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