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濕
濕邪包括潮氣和霧露之氣,它的性質陰寒凝滯,能郁遏陽氣,並阻礙人體氣機的流暢。不但彌漫胸腔令人昏悶、嘔惡,或浸潤肌肉、經絡、關節發生沈重、麻木、酸疼,還會停留內臟,生痰積水。
濕從外來者為外濕,從內生者為內濕,內濕和脾臟關系最為密切,凡濕邪內阻能使脾運不健,脾運不健亦能產生濕邪。同時,濕邪能和風、寒、暑邪結合成風濕、寒濕、暑濕等證;也能和不同性質的熱邪相結合,成為纏綿難愈的濕熱證。
治法,外濕宜汗,內濕輕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滲利,既積成水並可攻逐。
(壹)傷濕
主證
鼻塞、頭脹如裹、胸悶、全身沈重倦怠、四肢關節煩疼或有低熱、脈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膩。
辨
傷濕亦屬外感,與傷風感冒不同之點,在於發熱不高或僅下午微熱,頭重覺脹,很少劇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臟見證,多見腸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膩、食呆、胸膈痞滿等證狀。
治法
1.苦溫辛散法。
2.疏風勝濕法。
論
治表濕當微汗,忌大發汗,否則濕不盡而陽氣反傷,藥取苦溫辛散,方如神術散。濕戀經絡,亦可用風藥祛除,方如羌活勝濕湯。
歌訣
傷濕寒脹關節疼,苔膩微熱悶沈重;
苦溫辛散風勝濕,神術散表羌活勝。
歌訣解釋
前兩句,概括了傷濕的主證,證見鼻塞、頭脹如裹、四肢關節煩疼、苔膩,或有低熱、胸悶、全身沈重等。後壹句,“神術”為神術散,“羌活”為羌活勝濕湯。
(二)停濕
主證
胸悶、脘痞、食欲不振、口內黏淡、惡心嘔吐、噯氣、腹滿、大便濡瀉、小溲短少、足腫、肢體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飲且喜熱飲、脈象濡緩、舌苔白滑浮膩。
辨
過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損傷脾陽,最易引起內濕,故多見腸胃功能遲鈍及氣機郁滯現象。臨床證狀以舌膩、口不作幹、胸悶、泛惡、小便不利等最為多見,因為濕屬陰邪,很少熱證,倘見熱證須留意是否濕熱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濕法。
2.苦溫燥濕法。
3.淡滲利濕法。
論
內濕輕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換金正氣散;重者宜苦溫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滲利,使從小便排出,前人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滲濕湯。
歌訣
停濕悶膩惡不利,不渴足腫瀉噯氣;
芳化苦燥淡滲濕,不換平胃滲濕利。
歌訣解釋
前兩句,歸納了停濕的主證,證見胸脘痞悶、苔膩、惡心嘔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腫、大便濡瀉、噯氣等。後壹句,“不換”為不換金正氣散,“平胃”為平胃散,“滲濕”為滲濕湯。
兼證和治法
1、風濕:見“風”綱。
2、寒濕:濕本陰邪,與寒邪極易結合,在經絡為著痹疼痛;在內臟為胃脘痞痛,腹脹、泄瀉等。治法不離溫化,前者如除濕蠲痹飲,後者如生附除濕湯。
3、暑濕:傷暑夾濕,發於夏季,見“暑”綱。
4、濕熱:濕邪和熱邪合並發病,見“火”綱。
5、痰濕:積濕生痰,見“痰”綱。
(三)積水
主證
面目浮腫、身腫、四肢腫或腹部獨大、氣喘、心悸、兩脅疼痛、小便不利、脈象浮遲或弦緊或沈細。
辨
腫與脹類似,腫屬於水,脹則屬氣。腫多先起於頭面,或先起於足脛,然後全身皆腫;脹則以腹腔為主。水腫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氣脹叩之[插圖]然。水腫皮薄明亮,氣脹皮色不變。
治法
1.發汗消腫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氣逐水法。
4.溫運逐化法。
論
上腫曰風,下腫曰水,故腰以上腫宜發汗,方如麻杏苡甘湯;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飲。上下皆腫則發汗和利小便同用,《內經》稱為開鬼門(指汗孔),潔凈府(指膀胱),後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內積水,實證當予逐化,方如舟車丸;陽虛者當溫運,如真武湯。治腹水須健中,脾健則水自消;須宣上,肺暢則水自行;須補火,腎命旺則水自化。因為肺主氣,腎命主火,脾主健運化濕,言氣而三焦決瀆在內,言腎命而膀胱氣化亦包括在內了。
歌訣
積水面身肢腹腫,喘悸不利兩脅痛;
發汗分消利氣溫,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訣解釋前兩句,涵概了積水的主證,證見面目浮腫、身腫、四肢腫、腹部獨大、氣喘、心悸、小便不利、兩脅疼痛等。後壹句,“麻苡”為麻杏苡甘湯,“小分”為小分清飲,“舟為”舟車丸,“真”為真武湯。
總結:濕分為傷濕、停濕、積水。
濕從外來者為外濕,從內生者為內濕。內濕與脾臟關系最為密切,且濕性黏滯纏綿,又常與風、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結成疾。大體而言,外濕宜汗,內濕輕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滲利。
具體治法:
傷濕采用苦溫辛散法、疏風勝濕法。
停濕采用芳香化濕法、苦溫燥濕法。
積水采用發汗消腫法、分消行水法、利氣逐水法、溫運逐化法。
方劑選要
1、神術散:蒼術、防風、甘草。
2、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川芎、槁本、防風、甘草、蔓荊子。
3、不換金正氣散:藿香、半夏、厚樸、陳皮、蒼術、甘草。
4、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5、滲濕湯:蒼術、白術、茯苓、陳皮、澤瀉、豬苓、甘草。
6、除濕蠲痹飲:蒼術、白術、茯苓、羌活、澤瀉、陳皮、甘草、姜汁、竹瀝。
7、生附除濕湯:附子、蒼術、白術、厚樸、木瓜。
8、麻杏苡甘湯:麻黃、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飲:茯苓、澤瀉、豬苓、苡仁、枳殼、厚樸。
10、舟車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黃、輕粉、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
11、真武湯:附子、白術、茯苓、白芍、生姜。
藥物分類
1、化濕: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陳皮。
2、燥濕:蒼術、半夏、厚樸、草果。
3、利濕:茯苓、豬苓、澤瀉、防己、通草、車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瀉水:甘遂、芫花、大戟、黑醜、商陸。
5、風藥祛濕:羌活、獨活、防風、白芷。
摘自:謙齋醫學文稿/秦伯未著;孫其新,孫麗那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