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新年期間的油炸水果面

新年期間的油炸水果面

做“炒果”,嘗煙火。

文:博藍海

(1)

“油炸水果”是名詞,“水果”是輕聲發音。這是莒南的傳統特色油酥點心。其實很簡單很普通,就是用糯米粉或者小麥粉做成面或者條的形狀炒。但是看簡單的東西,每個人的口味都會略有不同。

說起來,特別的是“嗨”字。喜慶的時候少不了它的出現。尤其是在婚禮上,它是賓客的第壹道點心。也少不了給女兒出嫁的親戚朋友互相祝賀,被稱為“喜果”。

小時候村裏每個人挖壹勺小麥粉當禮物,禮物是壹個“炒果”。孩子們經常得到壹個寶藏,咬壹口油炸的水果爪,這使他們松脆而芳香。

這樣,婚禮前最隆重的場面就是炸“果”了。院子裏全是幫忙做“水果”的村民。院子的屋頂上掛滿了白色的生果,做出來的水果還得裝上幾個大竹籃或者推車上幾個大木籃。放眼望去是壹片熱鬧歡騰的景象。

所以,誰娶了媳婦請客都是:“等回家吃喜果!”問婚期是:“什麽時候吃妳最喜歡的水果?”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壹習俗被舉行婚禮儀式所改變。婚禮都是現金禮,禮物都是現成的零食禮盒。沒有人會花時間和精力去炒“果”。

小時候可以吃“油炸水果”。除了喜事,就是過年了。

我們東鄉還有壹個習俗。親戚家過年進來,首先要上“米缸子”配荷包蛋和“炒果子”。“米缸子”是在黃澄澄用米炒制的粥。小時候很期待去姨媽家過年。大冷天的,就盼著吃這麽壹碗呼嚕,渾身暖暖的。

現在,這種習俗很容易改變。現在的孩子似乎不那麽渴望探親了。現在大概是春節了,人沒什麽好期待的。

但“炒果過年”依然是老年人購買年貨必不可少的。大概是因為它在我心裏還有喜慶的意義吧。

(2)

孩子考完試,突然感覺到了年關的臨近。每年婆婆回老家總會買壹個“炒果過年”。似乎不炒水果不足以表達迎接新年的莊嚴。想到自己今年腰大不如前,也支撐不了搟面的辛苦,就想在家和孩子壹起“炒水果”帶回老家,這樣就不用急著回去過年了。

我也學婆婆的做法,把雞蛋和面粉混合,搟成面團,切成條狀,然後叫女兒幫忙。

女兒學做花。這個“花”是過去炒“喜果”必須做出的圖案。兒子學做條,應該是他平時吃的零食的簡單樣子。

看著他們做出來的歪歪扭扭的產品,我想起了和婆婆做水果的時候,她老人家做的果爪壹定要切得粗細適中,大小整齊,炒出來的果爪(也就是花)要壹圈壹圈的扭,間隔壹致,花瓣的尖端和畫上的荷花花瓣很像。如果我做了壹些不規範的事情,她必須稍後糾正。即使是生的水果放在蓋子上面,也要整齊的排好。

長相不規則就是不規則,只要好吃就行。我安慰自己,覺得做的太仔細了,浪費時間。

最後完成了,填充了幾個屋頂。妳看著看著,就會覺得有點熱鬧祥和的過年氣氛。接下來的工序就是在鍋裏炸。

記得婆婆炒菜的時候用的是煤球爐,溫度不太大的時候就炒。我打開煤氣,用中火。看著鍋,感覺過了很久,油還是沒怎麽動,有點著急,扭進火裏。油滾了起來,我撞碎了上半部分。“果子”在熱油裏滾了壹會兒,然後由白變黃,突然又變黑了。我急了,趕緊出去打撈。

第壹個鍋是黑的。

我記得我婆婆把它們壹個個放進油鍋裏,這樣很好的保持了水果的原形。妳不應該用這麽急的火。於是我調整了火力,慢慢放了進去。這次撈出來的時候,壹半黃壹半白。這應該是錯誤的轉動頻率。

邊炒邊總結經驗。女孩吃了壹口:“媽媽,為什麽妳做的油炸水果沒有奶奶做的好吃?”

妹子來了,評價如下:有的煎的輕,有的煎的硬。

雖然現在的孩子對口味如此挑剔,但大家還是會對婆婆做的油炸水果贊不絕口。為什麽同樣的原料做出不同的味道?

首先應該是和面。婆婆是個很細致的人,炒水果和面條要軟硬適中。我知道我的臉軟了壹點,可以將就壹下。我婆婆接面要花很長時間,面會更無筋。我應該是不耐煩花很長時間去撿面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其實對口感影響很大。

再者,炒制的溫度和翻動的次數會影響色澤和口感。婆婆炒出來的果子是明黃色的,不老不嫩,就像染缸裏的顏色。這種水果在外觀、顏色和味道上都非常棒。這樣火候把握的很好,翻動的頻率也恰到好處,這樣炒出來的水果均勻,不會出現炒老或炒嫩的現象。

恰到好處不容易做到。

過年的時候,用這種剛剛好的水果招待客人,是壹種驕傲:“來,嘗嘗我炒的水果怎麽樣?”

“這樣的油炸水果可以帶回去過年嗎?”我反復研究這些亂七八糟的成品,覺得有點害羞。

“還不錯!”女兒,這是在安慰我。

發個朋友圈。大家都說我聰明,但是我感覺我學不會。

想到婆婆做水果,她不急不躁,穩紮穩打,做什麽都用心,壹定要把每壹件事做到極致。而我,內心總是過於浮躁,急於求成。就連上班都心不在焉,還得時不時看看手機。所以,學習是學不會做事的。這樣做事,做人也壹樣。我想我是學不會她老人家那種堅忍沈靜的性格和她那種極其勤勞樸實的生活態度的。

水果再怎麽炸,也算是壹種經歷,壹種懷念,壹種反思。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欣賞壹下傳統的東西,反思壹下做人做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