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歷史和咖啡文化的歷史差異。
商朝末年至周初,巴蜀人在神農嘗百草茶後,開始飲茶。公元前1066年,吳王伐米,茶為貢品。在原始公社後期,茶成為壹種商品交換。戰國時期,茶已有壹定規模。在漢代,茶成為佛教冥想的特殊滋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茶立足長江,向北方傳播,飲茶之風蔓延。隋唐時期,全民普遍飲茶,茶業興盛。出現了茶館、茶宴、茶會,鼓勵客人敬茶。這時,世界上第壹部茶文化專著《茶經》也誕生了。宋初明末,茶文化達到頂峰,鬥茶、貢茶、贈茶風靡天下。到了清代,茶文化進壹步發展,戲曲、曲藝都進入茶館表演。清代茶葉在對外貿易中壹直處於超級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在各種品茶活動中不斷豐富、豐富和發展茶文化。
相比較而言,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咖啡豆才第壹次在沸水中煮沸。也門大約在15世紀開始種植咖啡。威尼斯商人於1615年首次將咖啡帶到歐洲。到1683,歐洲第壹家咖啡店在威尼斯開業,最著名的是佛羅倫薩咖啡館,1720在聖凱爾廣場開業。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荷蘭人在印度馬拉巴種植咖啡,並於1699年將咖啡帶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咖啡於1668年進入美國。作為壹種時尚飲品,它在南美開始流行,隨後咖啡館出現在紐約、費城、波士頓和其他北美城市。咖啡於1884進入中國臺灣省。這說明中國茶文化比西方咖啡文化歷史悠久。
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與咖啡文化差異的合理性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面朝大海,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中國文化生長在壹個相對封閉而又非常廣闊的地理空間,其文化傳統是由半封閉的溫帶大陸性地理環境和農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即“家國壹體”的宗法社會所決定的。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首當其沖的是小農經濟背景下的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其特點是中庸、保守、平衡、對稱。儒家思想將中庸之道引入中國茶文化。茶生於山中,被甘露滋潤,味苦,味甜。喝了它能使人頭腦清晰,平靜,頭腦清醒。茶葉的這些特點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是壹致的。茶是壹種幹凈的東西。通過飲茶,可以自省救人,也可以修身養性,賦予茶壹種清凈高尚的品格。儒家認為,喝茶可以溝通思想,營造和諧氣氛,增進相互友誼,協調人際關系,促進和諧。儒家的和諧思想源於中庸之道,在儒家眼裏,和為中庸,和為宜,和為宜,和諧就是壹切恰到好處,沒有什麽超出。在茶文化中,和諧的思想滲透在采茶、泡茶、煮茶、點茶、泡茶、飲酒等壹整套的茶事活動中。泡茶時“酸甜苦辣和諧,緩量適中”;招待客人時,“以茶為禮孝敬長輩者,備茶以示深情”;喝茶時“只有喝到好茶才能知道深淺,贊嘆這是草和英”;品茶的環境和心境是“常偶然、雅、虛、靜、遠、隱、恒”。這些都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明論、謙虛、節儉。
西方文化是在壹個相對開放的地理環境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並不存在像中國這樣的典型農業區能始終左右整個文化走向。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是古希臘、羅馬、地中海北岸的島嶼和半島。島嶼文化不是由農業發展起來的,而是由競爭性商業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海洋地理環境,使西方人性格外向、活躍。他們有獨立不羈的個性,開拓精神和交易理念。西方國家存在於戰爭、競爭和鬥爭的過程中。地理環境和生產力的畸形發展,不允許西方人“三思而後行”,必須立即做出判斷和行動。歐洲國家疆域相對狹小,無法像古代中國那樣形成自給自足、長期隔絕的自然經濟條件。國界的變遷、民族的遷徙以及古老習俗、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壹致性,為他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往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造成了文化開放的精神。
西方哲學家把理性作為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為西方文化理性奠定了基礎。西方文化是理性主義文化,目的是在自我意識中構建壹個抽象的觀念世界,把那些抽象的主觀規律作為世界的本質,進而實現世界的理性異化。這也體現在咖啡文化中。咖啡沖泡從研磨咖啡豆到器皿,再到水溫比例都有嚴格的要求。煮出來的咖啡香氣四溢,味道濃郁。如果將淡水煮沸,會含有適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咖啡的香氣。但如果持續燒開水,二氧化碳的蒸發會減少,所以最佳水溫是95℃。如果水溫太低,咖啡的味道就不會完全釋放出來。水溫太高,咖啡成分會變質,太多或太少都不好。再比如壹個人,淡咖啡8g,濃咖啡12g,水120cc。這些都體現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義。
茶文化中的天地人合壹與咖啡文化中的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道家天人合壹的理論。道家認為天地人平等,要順應自然,主動了解規律,才能得到最大的滿足。茶葉產於山野的森林。它受天地精華的影響,承載著充沛的雨露,蘊含著道家的神韻,即“人之淡泊於地,地之自然,道之自然”。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雖然接受了儒家教育,但當他們在政治上受挫時,他們對名利的淡泊和回歸自然的思想會影響他們。所以他們普遍遵循了壹種生活模式,即“富則濟世,窮則獨善其身”。文人借茶詩追求與山水和諧的理想境界。蘇東坡《吉岡煎茶》:“活水仍需用活火煎,從漁石中明。大瓢存月春甕,小勺分河夜瓶。雪奶已經翻面煎好,風突然發出腹瀉的聲音。腸末易禁三碗,坐聽孤城更久。”通過喝茶,我們可以體會到茶道、天人合壹。
西方文化主張天人相分,兩者是對立的。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在思想上體現為其人道主義傳統,在行動上體現為自由競爭,表現為對個體人格、價值和尊嚴的肯定,對個體獨立性的尊重和倡導。西方哲學追求對自然的認識和對萬物發展規律的把握。要征服自然,就要用實證的、嚴謹的思辨手段,明確區分天人、主客體、物我,以達到對自然本身的壹種認識。歷史上最早吃咖啡的阿拉伯雖然有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卻禁止出口任何咖啡種子。1616荷蘭人最終將幸存的咖啡樹和種子走私到荷蘭。在了解了咖啡生長的客觀過程後,他們開始建造適合熱帶或亞熱帶氣候下咖啡生長的人工溫室,並成功培育。
茶文化禪與咖啡文化的基督教精神差異
佛教禪宗修行的內容可以分為三種:戒、定、智。所謂決心和智慧,就是要求僧人靜心修行,心平氣和地坐著,沒有雜念,從而悟道。因為長時間打坐容易疲勞,很多僧人都有打瞌睡的困擾,而茶有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藥理作用。所以茶最早與佛教結緣的機會可能是它的緩解睡眠功能。隨後,佛教高僧對茶有了進壹步的認識。他們發現,茶味苦而微甜,茶湯清淡幹凈,很適合佛教所提倡的沈默淡泊的生活態度。此外,飲茶有助於禪悟和開悟,所以佛教對茶的認識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古茶最初都是在寺院裏種植、采摘和加工的。比如唐代最著名的茶葉——蒙頂茶,就產於四川雅安。相傳為漢代坎羅吉禪師普慧所植。它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樹,因品質優良而被列為貢茶之壹。茶葉不僅種植在佛教寺廟中,也是佛教寺廟日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著名的寺廟裏,都有茶廳或茶室,還有“茶鼓”和“茶頭”。廟裏的茶叫“廟茶”。茶還起到協調佛寺僧尼關系的作用,使僧尼之間的感情更加密切。此外,在佛誕節,有專人用名為“洗佛茶”的茶湯沐浴佛身,供香客飲用,祈求消災長壽。
根據基督教世界流傳的故事,在北非埃塞俄比亞的卡法,有壹個叫卡爾迪的牧羊人,有壹天像往常壹樣出去放羊。突然,他發現羊在蹦蹦跳跳,異常活躍。當他仔細看時,發現它們正在吃地上的紅色水果。他估計就是這些紅色的果實讓羊如此興奮。於是,他帶著這些紅色的水果去附近修道院的壹位牧師那裏尋求建議。神父聽了牧羊人的話,頓時好奇起來,就往嘴裏送了幾個紅果。很快,牧師變得精力充沛。從此以後,所有的牧師在彌撒前都會吃幾顆紅色的果子,後來命名為加果,也就是流傳至今的咖啡果。這說明西方基督徒也用咖啡提神。
眾所周知,西方文明起源於古代中東、希臘和羅馬,宗教和世俗意識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認為上帝看重的是個體的靈魂,人的肉體和靈魂,任何人,人和自然都是對立的關系。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支配下,西方人有著強烈的個人奮鬥和競爭意識。但丁認為,不存在不關心家庭的個人,家庭的光榮和高貴首先在於個人的光榮和高貴。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首先是每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是根據自己的自由意誌對自性邊界的確定和發展。對西方人來說,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過的事情失去了原有的新鮮感,就要重新探索,重新冒險。就像咖啡沖泡壹次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味道變得索然無味,所以妳應該丟棄它,開始用新的來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