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壹種中藥。
別名皂莢、豬牙皂、豬牙皂、掛刀和雞棲。
英文名皂莢
皂莢的成熟果實。豆科的。
植物形式的落葉樹。主幹和分枝有單生或分枝的刺,刺厚,紅褐色。偶數羽狀復葉;小葉3 ~ 8對;小葉近革質,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雜合;花萼鐘狀,裂片4;花冠對稱,淺黃,花瓣4,卵形或橢圓形;6 ~ 8枚雄蕊;子房條狀,胚珠多數。豆莢長而扁,表面紅褐色或紫黑色,有光澤,結霜有白色蠟狀粉末。種子多數,長方形,扁平,紅棕色,有光澤。花期5月,果期9月~ 65438+10月。
原產地分布生於山坡和森林。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9-65438+10月采收果實,去雜烘幹。
藥材的特點是長而扁平,或者微彎。表面凹凸不平,紅褐色或紫紅色,覆灰白色粉霜,擦去後有光澤,兩端稍尖,堅硬。切開後是淡黃色的,含大部分種子。種子扁圓形,橢圓形,果皮黃褐色,光滑堅硬。氣味是辛辣的。
性味溫、辛、鹹。有壹點毒。歸肺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開竅化痰,散結消腫,潤燥通便。屬於催吐藥。
臨床應用劑量為1 ~ 1.5g,多仁丸散;外用適量,研成粉末,打噴嚏時擤鼻涕,或在患處貼膏藥。用於治療中年風口、昏迷、癲癇病痰多、無知、咽喉阻塞痰多、痰頑、大便幹燥;癰腫外治。
抗菌藥物的藥理研究。毒性:對其他組織,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溶血作用和細胞毒性。藥理實驗表明,皂苷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產生祛痰作用;還刺激胃腸黏膜產生腹瀉,腐蝕胃黏膜產生吸收中毒;它能抑制壹些革蘭氏陰性腸道致病菌和壹些皮膚真菌。
化學成分含多種皂甙,種子含脂肪油。此外,它還含有非瑟酮、葉黃素、白樺酸、樺木醇、皮質酮等成分。
使用禁忌癥體質虛弱者、孕婦及咯血吐血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處方1。治逆上氣咳嗽,老吐濁,卻睡不著:皂莢(刮去外皮,煎脆)末240克,梧桐樹蜜丸,棗泥三粒,湯,壹日三晚。(《金匱要略》皂角丸)
(2)用毒氣治療小兒臉頰:皂莢(去皮)60g,天南星(生)6g,糯米6g。頂上細粉,拌姜汁。(普濟方)
(3)治魚刺,不能久:往鼻子裏吹壹點皂角,這樣噴嚏就出來了。(《盛慧芳》)
(4)大便毒癰的治療:將皂莢壹片(壹尺余長)搗碎,放入醋中煮沸,研成糊狀,外敷。(“直接方向”)
⑤大小便治療不可行,清除不利:皂角火燒,細磨。喝粥9克,利通。(《政本草》引孫真人方子)
註意
(1)皂莢。不宜與膽礬壹起使用,這會增強其毒性。
(2)煎劑最大口服劑量不得超過6g。如果做成藥丸,最好是蜂蜜和藥丸壹起服用,或者用棗湯沖服,以減少副作用。
(3)皂莢要用老陳醋送服,也會加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