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認知覺醒:在拉伸區成長

認知覺醒:在拉伸區成長

這兩年,我被壹件事困擾著:我壹直很自律,但我並沒有成長,甚至開始被同齡人拉大。我感到非常害怕和焦慮。我也找過幾本書幫我解惑,但是看了覺得挺有道理的,但是事後壹點也沒有改變。

有壹天和壹個同事去地鐵站的路上,聊到了目標和成長的話題。她向我推薦了《認知覺醒》這本書。剛看的時候感覺和其他雞湯書沒什麽區別。後來偶然看到《成長發生在舒適區邊緣》的內容,突然觸動了我,似乎找到了我最近停滯不前的答案:

工作雖忙,但大多是重復性的、無挑戰性的,沒有向更廣或更深領域拓展的意識;

書雖多,但都是淺學,沒有好好學過,沒有什麽收獲;

雖然堅持每日復盤,但始終流於形式,每日復盤演變成了每日記錄,可供深刻反思的內容很少;

雖然我嘗試學習的技能很多,但總是半途而廢。

原來這兩年我壹直在自己的舒適區打轉,導致自己的舒適區在下降,不說增長,就是下降。

《認知覺醒》這本書我壹口氣看了兩遍,我面臨的困境都在這本書裏,仿佛看到了解決自己成長問題的曙光,所以我準備按照書中的方法改變自己。

最根本的成長方式就是在妳的舒適區邊緣徘徊,也就是在拉伸區活動,從而把妳的拉伸區變成舒適區,把困難區變成拉伸區,以此類推,擴大妳的認知範圍。

所謂舒適區,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知識或技能;拉伸區域是壹門知識或技能,只有足夠才能掌握;難的領域是我目前還趕不上的知識或技能。所以學霸總是專註於自己的錯題本,鋼琴家專註於不熟悉的部分。

舒適區不能讓妳成長,困難區令人沮喪。只有拉伸區才能讓妳有所收獲,擴大妳的舒適區。那麽如何找到自己的拉伸區域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拉伸區域,書中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利用潛意識的力量。潛意識屬於意識的感性部分,它處理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至少可以達到11000000次/秒。它能敏銳地感知許多不易察覺的信息,快速定位接觸的信息是否在拉伸區域。比如讀書的時候,我會經常遇到書中觸動我的點。這些接觸點就是潛意識幫我定位的拉伸區域的內容。遇到這幾點,要特別註意。書中提到了“融合閱讀法”。當妳讀到接觸點的時候,妳立刻“熔斷”,記錄下這個接觸點,思考這個點為什麽會接觸到自己。這個點能不能用在我的生活實踐中,用在什麽地方?

工作上也是如此。妳無法回避溝通和匯報工作,表達不清楚的問題很可能在拉伸區域。

感性的力量幫助妳選擇,理性的力量幫助妳思考。壹旦找到了自己的拉伸區,就要努力把它變成壹個舒適區,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刻意練習是擴大舒適區的法寶。

其實,縱觀全書,關於成長的觀點大多來自《刻意練習》這本書。刻意練習有四個要素:難度適中、目標明確、極度專註、反饋有效。

中等難度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就是舒適區的邊緣——拉伸區。

有壹個明確的目標非常重要。不知道目標的時候真的很難開始。比如1周看完這本書,這是我的明確目標。如果目標太大,難以行動,可以把目標拆解,直到可以實施。

如何做到極度專註?專註來自於妳做的事情和妳專註的能力。事情本身就包含了舒適區邊緣要做的事情,事情是已經分解的可以實施的目標。集中註意力的能力需要訓練。書上提到冥想可以幫助訓練專註力,這個我沒練過。從喬布斯等名人的反饋來看效果如何?另外,番茄工作法也是壹個很好的工具,就是把工作/學習和休息分成幾個時間段。壹般可以工作/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番茄工作法,我其實練過,親測有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遇到壹些困難,比如有緊急任務,同事打擾,臨時開會,都有可能會打擾到番茄鐘。我們應該在實施過程中保持靈活性,不要因為偶爾的中斷而放棄整個番茄工作法。

有效的反饋可以檢驗我們練習的效果,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持續練習的動力。有效的反饋來自於他人或者壹些客觀的評價。來自他人的反饋包括來自客戶、同事和朋友的反饋。如果妳能把妳的作品導出到社區,妳也能從社區得到反饋。客觀評價的工具也有很多,比如學校測試、實驗結果、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等。

深度學習是刻意練習方法論的具體實踐,可以讓學習效果更大。

學習包括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被動學習包括聽力、閱讀、視聽和演示,知識的保留率分別為5%、10%、20%和30%。主動學習包括討論、實踐和教學,知識保留率分別為50%、75%和90%。可見教授是知識留存最高的活動。

深度學習是壹種主動的學習方法,側重於通過教學和輸出來提高學習效果。深度學習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沒那麽容易。

深度學習是壹個高耗能的活動,要從心態上做好打硬仗、持久戰的準備。

雖然不簡單,但是要從情感上消除恐懼。任務分解是把困難的任務變成小而簡單的任務的好方法。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只要邁出了第壹步,就成功了壹半。恐懼是壹種“欺負”情緒。妳越是面對它,就越容易向妳屈服。

另外,有壹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就是像“傻子”壹樣用“笨”的方法。所謂笨方法,就是壹種不走捷徑,腳踏實地,反復訓練的方法。比如富蘭克林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新聞稿中的文章,通過與新聞稿對比來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就是壹種愚蠢的方法。富蘭克林通過這種方法在寫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實在我的腦海裏,我從來沒有能夠反思過,包括寫這篇文章。反思放在最後壹個我寫不出來的地方。不知道該反思什麽,不知道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該反思什麽,不知道每天該反思什麽。後來我回頭看了作者關於反思的部分,似乎明白了壹些東西。以開車為例,作者覺得自己開車很累,於是不斷調整自己的開車習慣,以至於後來作者隨意開車,成了壹種享受。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反思的具體內容:

1,至少有壹個具體的東西需要反思,那就是反思的對象。作者舉的例子是開車。

2.發現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有差距。比如作者開車很累,理想狀態是開車比較輕松。

3.有改變現狀的期望,也就是目標。如作者所料,開車不累。

4.找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解決路徑。當作者想到緊張時,提醒自己放松。

5.將解決方案付諸行動。

6、根據反饋,不斷調整優化,直到理想狀態。

這篇文章是我為了實踐深度學習的教學而寫的。《認知的覺醒》這本書包含了很多內容,我寫的只是我關心的部分。我寫這篇文章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這些困難只要我去面對,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阻力那麽大。

因為要上班,還要帶兩個孩子回家,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公交地鐵上用手機寫的。

周末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經常被2歲的兒子打斷,但我也是斷斷續續整理完的。寫文章也是可行的。

早上孩子們在睡覺,這是寫文章的好時機。然而,睡覺的欲望和冰冷的客廳讓我退縮,但壹旦開始寫作任務,這兩個障礙就神奇地消失了。

這篇文章的編排,從結構到內容,都讓我感到不舒服,很多地方沒有內化,說明這本書還有很多內容在我的拉伸區,甚至是難點區,需要不斷的反思,總結,練習,直到內化。

寫完這篇文章,感覺很累,但也很充實。作為2022年的第壹篇文章,我已經超越了2021的任何壹篇文章,值得稱贊。反正我有壹個很好的起點,希望我的2022能繼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