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魚我所欲也註釋翻譯

魚我所欲也註釋翻譯

《魚我所欲也》註釋和翻譯如下:

註釋:

1、茍得:茍且取得,這裏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

4、梁:橋。這裏是名詞作狀語。

5、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6、蹴爾而與之:意思是踩踏過後再給他。蹴踩踏。

7、則:連詞,這裏表示假設關系,卻。

8、萬鐘:這裏指高位厚祿。鐘,古代量器,六石四鬥為壹鐘。

9、何加:有什麽益處。何,疑問代詞,什麽。加,增加。

10、則:連詞,這裏表示轉折關系,卻。

11、奉:侍奉。

12、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而後悔。表示患得患失。

13、賢者能勿喪耳:不賢的人卻不能做到。賢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耳:罷了。

14、則:連詞,這裏表示因果關系,因為。

15、勿喪耳:不喪失罷了、罷了。耳屬於助詞。

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麽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麽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壹樣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麽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麽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卻不采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壹碗飯,壹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他吃,乞丐也輕視而不肯接受。萬鐘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的思想。

《魚我所欲也》創作背景: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創作的壹篇散文,該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孟子認為生死皆出於人之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張人應該追求舍生取義,即在面臨生死抉擇時,要選擇正義和道德,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私利。

孟子的這篇散文創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處於動蕩和變革之中,各種思想流派紛呈,人們對於道德、倫理、政治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對於人的本性和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他的性善論和舍生取義的觀點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在創作過程中,孟子受到了當時許多思想家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學派的思想。道家學派主張無為而治,強調順從自然、回歸本性,這與孟子的性善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墨家學派的思想也對孟子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互助,這與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有相似之處。

在創作過程中,孟子還受到了當時社會現實的啟發。當時的社會中,許多人為了追求個人私利而不顧道德和倫理,這種行為對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孟子通過闡述舍生取義的觀點,呼籲人們要註重道德和倫理,為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