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藥精要)
別名:紫莖澤蘭、仙草、飛機草(福建民間草藥)、鉤蟲草(廣西藥用植物圖冊)、火又根(南寧藥用植物圖冊)、土荊芥、油蒿(廣西中藥圖冊)、殺蟲芥菜、土荊芥、淫羊藿(廣東中藥)、虎骨香、甘草草。
帶穗全草來自藜科植物土荊芥。
土荊芥的植物形態
壹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約1米。莖具角,分枝,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葉長圓形至長圓形披針形,長3 ~ 16厘米,先端短或鈍。下部葉波狀,具不規則鈍齒,上部葉較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先端鈍。上面是綠色,下面有腺點,所以擦起來有壹種特殊的香味。花小,綠色,叢生或單生於芽腋;苞片很小,葉狀,比花束長;花束為腋生頂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狀花序;這些花序然後形成巨大的帶葉圓錐花序,占全株的大部分;萼片5,有時只有3;雄蕊與萼片同數,花絲分離,花藥向內;子房1室。胞果,長不到65438±0毫米,被花萼包圍,胚環。花期在夏秋之間。
生在村旁,在開闊地,在路邊,也是培養出來的。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和西南地區。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集全草,鋪於通風處,或捆紮後掛於陰涼處,避免日曬雨淋。
用果穗擦幹莖枝。莖下部呈圓柱形,粗而光滑;上方有縱槽,有毛。下部葉大部分脫落,僅在莖尖留下線形披針形苞片;穗成束,叢生於腋生枝和莖尖,觸之即落,淡綠或黃綠色;剝去宿萼,內含1棕黑色果實。具有強烈的特殊香氣,味道辛辣,微苦。
產於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加工去除雜質和根,切割。
性味辛、溫、毒。
①生藥材性味簡介:“味辛,性溫。”
②江西中醫:“辛涼,微毒。”
(3)《廣西藥用植物圖冊》:“味苦而苦,性溫,有毒。”
功能:主要用於祛風殺蟲、通經止痛。治療皮膚風濕關節痛、鉤蟲、蛔蟲、痛經、閉經、皮膚濕疹、蛇咬傷。
(1)生藥材要領:“祛風止痛,以煎服水洗為佳,小兒麻風除痰後洗之,勝於溺。”
②《嶺南本草集錄》:“可除風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洗皮膚疥瘡癤子。”
(3)《貴州民間驗方藥集》:“能驅除腸內寄生蟲。外用治療蛇和昆蟲咬傷。”
④江西中醫:“適用於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脹氣、閉經、痛經。”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1 ~ 2元(鮮5 ~ 8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煎、洗或搗。
應忌《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衰弱、心臟病、腎病者及孕婦不宜服用。”
方案壹:治鉤蟲、蛔蟲、蟯蟲:將土荊芥的葉、莖、籽陰幹研成粉,酌情加糖、米糊制成丸,如綠豆,用開水送錢,每次壹次,早晚各壹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鉤蟲、蛔蟲、絳蟲病的治療:荊芥1-2元,水煎服。
③頭虱的治療:土荊芥搗碎,塗茶油。
④治療脫肛、子宮脫垂:鮮荊芥草五元。水煎服,每日兩次。(②以下是湖南藥理學)
⑤治療風濕痹痛:土荊芥鮮根五元。水煮。
⑥濕疹的治療:土荊芥鮮全草為宜。水煎服,洗凈患處。
⑦治療外傷出血:土荊芥幹葉。研究捆綁,並適用於受影響的地區。
⑧治療毒蛇咬傷:土荊芥鮮葉。搗成泥,敷在患處。(⑤以下是福建中草藥)
鉤蟲病治療的臨床應用
口服土法提取土荊芥油。根據治療後糞卵復查結果,藥丸治愈率為45 ~ 82%,土荊芥油治愈率為72.6 ~ 83.3%。用法:土荊芥的種子、葉、莖(有的只用葉和種子,有的只用莖),幹燥粉碎,加入少量澱粉或面粉,泛制成丸。壹般用1天療法,早晚飯前服用5元。還有人采用2天或3天療法,每天服用2-3次,每次花費2-4元。荊芥油是根據當地的方法通過蒸酒木甑蒸餾得到的。每100斤土荊芥可提取土荊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 ml,60歲以上者應減量;0 ~ 3歲兒童0.2 ~ 0.5ml,4 ~ 7歲兒童0.6 ~ 0.8ml,8歲兒童0.9 ~ 1.2ml,12,13 ~ 16,1.3 ~ 65438。有些病例服用土荊芥油有輕微的副作用,如頭暈、頭痛、惡心和嘔吐。
還說早上空腹服用土荊芥粉2 ~ 6分鐘,連續服用2天,也能治療蛔蟲病。
提醒妳:土荊芥,中草藥,來源於互聯網。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