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這幾款祛濕方老少鹹宜

這幾款祛濕方老少鹹宜

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

說到祛濕,不少人第壹反應就是吃薏米、赤小豆。然而,吃了幾天,卻發現不但沒效,反而感覺更不舒服了。問題出在哪?到底該怎樣祛濕好?

祛濕有三法,機理各不同

先問壹個問題:要去除地上的壹攤水,有什麽辦法?

李用粹的《證治匯補》中有答案:“風勝濕,燥勝濕,淡滲濕。三者盡之。”意思是,可以用風吹幹(芳香化濕),可以用幹燥的東西吸幹(燥濕),也可以通過下水道流走(利水滲濕)。用這三個方法就夠了。

芳香化濕,如同清風壹般,能吹幹壹切潮濕,無論寒濕、濕熱,都能使用,代表藥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蘭等。燥濕,代表藥物主要為厚樸、蒼術、草果等。

而常見的薏米和赤小豆藥,則屬利水滲濕類藥物,雖然都具祛濕作用,但力度緩,用量還得大,而且需要久服,偶爾吃幾次效果自然不佳。且薏米微寒,如果本來就是寒濕體質,久服薏米可能出現反效果。

祛濕的這三種方法,機理各異,應按需搭配使用。

濕邪分寒熱,藥材要選對

濕有寒熱之分,濕邪根據寒熱不同,表現各異,祛濕方法也有所不同。

◎ 寒濕

寒濕體質之人,多愛吃生冷之物,如冷飲、雪糕等。常表現為舌體淡,舌苔白膩;怕冷或遇冷癥狀加重;吃涼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歡喝水;容易疲倦,嚴重的可出現手腳腫、眼泡腫等。

調理祛濕應溫裏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驅寒祛濕。藥膳適合選用平性或溫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陳皮、砂仁等。還可適當選用黨參、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藥以香砂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等為佳。

不宜選用偏寒涼食材,以免加重脾虛和濕邪。

◎ 濕熱

濕熱體質者,多愛吃煎炸、燒烤食品。如果細分,濕熱還有濕重於熱、熱重於濕和濕熱並重三種類型,表現稍有差異。

總的來說,濕熱體質者常表現為舌體紅或紫,舌苔黃膩;不思飲食,上腹脹滿;口苦、口幹、口黏;口舌生瘡,唇紅面赤;困倦無力,久睡不夠,頭痛身重;大便黏膩,便後肛門熱痛;小便燒灼;情緒易激動,精神煩躁等。

調理濕熱類型不同,治法和用藥也稍有不同。總的原則是清熱燥濕,可以適當用偏寒涼的食材進行調理,如綠豆、絲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雞骨草、土茯苓、綿茵陳、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藥可選藿香正氣散、王氏連樸飲等。

不宜選用溫熱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膩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澆油”。寒涼之品易傷脾胃,也不能長期大量服用。

《證治匯補》中還說:治濕不宜熱、不宜寒。這個度怎麽把握?最好還是請專業中醫師把關為妥。

關節風濕,別擅自用藥

中醫所講的風濕與西醫完全不同。西醫所講的風濕,多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而中醫裏,風濕是指風寒濕邪所致的肌肉、關節、經絡、筋骨等處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細分為風邪偏盛、濕邪偏重和寒邪偏重等類型。

調理中醫風濕類型不同,治法和藥物也會有所側重。總原則是祛濕、散寒、止痛,常配合強筋骨、補腎藥物(如獨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壹同使用。

風濕痹癥多為慢性疾病,藥物常制成丸劑或藥酒服用。因祛風濕藥物性偏燥,久用易損耗陰血,出於安全考慮,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能自行選配。

而日常選用壹些祛風濕藥物煮水泡腳,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癥狀。

推薦泡腳方

獨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紅花10克、生姜適量。加水煮沸後稍放涼,泡腳,最好將腳踝浸入水中,每次泡15~30分鐘為宜。

這幾道藥膳,老少鹹宜

看到這,許多人可能會感到困惑,每個人體質不同,祛濕之法又有細分,就沒有壹些簡單易行的通用祛濕法嗎?

在嶺南地區,不少家庭主婦都擅長煲湯,其實,飲壹些藥膳湯茶,就能在濕邪剛剛露出壹點點苗頭時將其去除。

健脾祛濕茶

藿香10克、佩蘭10克,通草10克,蘇葉10克,雲苓20克,白蔻仁10克(後下),麥芽30克,陳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陳(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濁、健脾和胃、導滯消食。主治內外濕阻,在潮濕季節尤其適用。

用法:每天1劑,煲水代茶飲。連用3~5劑,濕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濕湯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陳皮10克,綿茵陳10克。

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雞蛋花10~15克,陳皮10克,紅棗3~5個。

3.炒白術20克,雲苓30克,陳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濕、補氣。

用法:三個方子均以“南藥”為主,具有嶺南特色,可用於日常保健。可與豬瘦肉搭配煲湯,煲1小時左右至肉熟爛即可調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