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28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長強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癲狂癇。
2、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主治:癲狂,癲癇,痔疾,腰脊強痛,下肢痿痹,月經不調。
3、腰陽關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門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帶下。③泄瀉。④腰脊強痛。
5、懸樞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壹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強痛,泄瀉,腹痛。
6、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瀉,黃疸,痔疾,癲癇。
7、中樞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黃疸,嘔吐,腹脹滿,腰脊強痛。
8、筋縮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癲癇,脊強,胃痛。
9、至陽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黃疸,胸脅脹痛,咳嗽,背痛。
10、靈臺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疔瘡,咳嗽,脊背強痛。
11、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強痛。
12、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癲癇,脊背強痛。
13、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頭痛,脊強。
14、大椎穴
位置: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骨蒸盜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癲癇,咳喘。
15、啞門穴
位置: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二頸椎棘突下緣。
主治:情誌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乏力,聾啞,中風,舌強不語,暴瘖,癲狂癇,後頭痛,項強,鼻衄。
16、風府穴位置: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主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17、腦戶穴
位置:在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頭暈,項強,癲癇。
18、強間穴
位置: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主治:頭暈,眩暈,癲狂癇,中風偏癱。
19、後頂穴
位置: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癥,中風偏癱。
20、百會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眩暈,頭痛,昏厥,中風偏癱,不語,脫肛,陰挺,癲狂不寐。
21、前頂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主治:頭痛,眩暈,鼻淵,中風偏癱,癲癇。
22、囟會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小兒驚癇。
23、上星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頭痛,目痛,鼻淵,鼻衄,癲狂,中風偏癱。
24、神庭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失眠,驚悸,癇癥,頭痛,眩暈,鼻淵。
25、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昏迷,昏厥,新生兒窒息,鼻塞、鼻衄、鼻淵、酒(查皮)鼻,目脹痛,視物不清,足跟痛。
26、水溝穴
位置: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主治:暈厥,中暑,中風昏迷,精神障礙,牙關緊閉。為急救要穴,癲狂、癇癥,急性腰痛,胃疼不止,口喎面腫。
27、兌端穴
位置: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主治:癲狂,牙齦腫痛,口喎。
28、齦交穴
位置: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主治:急性腰痛,痔瘡出血、痔疾疼痛,齒齦腫痛,鼻淵,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