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稻田養蟹控制稻田雜草技術

稻田養蟹控制稻田雜草技術

全國河蟹產業第壹縣2003年,在遼寧省盤山縣八強子鎮於永清教授的主持下,進行了稻田大規模養殖成品河蟹的試驗。大壟雙行水稻種植模式既解決了河蟹生長後期光照不足的問題,又拓展了河蟹的活動空間。而且由於大壟雙行通風透光好,水稻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稻田養蟹技術是指稻田種稻養蟹的復合生態農業技術,在我國已發展了近30年。該技術應用農業生態學中的食物鏈理論、生態位理論和種間互利理論,融合傳統精準農業、現代低耗高效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立體農業,采用種養結合的方法,重建稻蟹互惠、安全生長的稻田生態系統,生產消費者喜歡的無公害水稻和河蟹,對穩定糧食生產、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提高人們的食物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在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八墻子鎮蔣家村稻田養蟹示範基地進行。該地區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174天,年降水量612mm。蟹種為遼蟹,規格為12g/蟹,每公頃放蟹苗60kg水稻品種為遼星1;試驗田土壤為粘土,田間土壤肥力均勻,各處理施肥量相同。

水稻於4月27日播種,5月31日移栽。大壟雙行(即40厘米壟,大於常規30厘米壟)種植方式,可有效解決水稻植株行距小,壟早閉合、後期通風透光差、底葉早死、水稻早衰、幹物質積累受阻等問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發揮邊際效應。每公頃基本苗82.04萬株,平均每株4.1株。6月10把螃蟹放到稻田裏。9月25日采集螃蟹。

1 * * *稻蟹養殖試驗場雜草種群稻蟹養殖試驗場雜草主要有白花蛇舌草、水葫蘆、稗草、苦豆子、眼子菜、慈姑,以及外來的莎草、大戟、蓼、牛毛氈,數量較少。根據種群數量和密度分析,試驗地雜草優勢種為白花蛇舌草、稗草、水葫蘆、苦豆子、眼子菜和慈姑。其空間分布為稗草和慈姑為上部草,白花蛇舌草、水葫蘆、眼子菜和星星草分布於下部。

2.稻蟹養殖對雜草控制的作用:稻田養蟹控制稻田雜草的主要機理是利用河蟹的雜食性和長時間活動,不斷地吃稻田雜草。河蟹活動產生的泥水還能抑制雜草種子和病菌的萌發以及雜草幼苗的光合作用,從而有效控制雜草的發生基數和危害程度。

水稻移栽後3 ~ 5天雜草開始發芽生長,秧苗立起時被壓爛的雜草復活,秧苗閉秧時雜草達到生長高峰。

在水稻拔節期,養蟹區對眼子菜、白花蛇舌草、慈姑和鳳眼蓮的種植密度的控制作用分別達到28%、64%、49%、63%和42%,但對水綿和浮萍的控制作用較低,對稗草無控制作用。對眼子菜、白花蛇舌草、慈姑和鳳眼蓮的密度控制效果分別為565、438±0%、80%、73%、76%和38%。對水綿和浮萍的防效較好,但對稗草無防效。

水稻拔節期,供蟹區對雜草株密度的控制效果達到44%,對雜草株鮮重的控制效果達到43%。在不投餵螃蟹的地區,對雜草的密度和鮮重的控制效果分別為57%和59%。

收獲水稻產量,無蟹面積每公頃9665公斤;蟹類投餵面積10495公斤/公頃,增長7.9%。不投餵螃蟹的面積為每公頃10405公斤,增加了7.1%。

收獲河蟹產量,養蟹面積每公頃405公斤;不投餵螃蟹的面積是每公頃381斤。引進河蟹不僅減少了稻田雜草,而且增加了水稻產量和河蟹產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