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參苓白術散是什麽藥?

參苓白術散是什麽藥?

參苓白術散

組 成:

蓮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參(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術(1000克) 山藥(1000克)

簡 介:

方名 參苓白術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蓮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參(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術(1000克) 山藥(1000克)

方訣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 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本方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於濡養,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並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參苓白術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並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古今醫鑒》所載參苓白術散,較本方多陳皮壹味,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者。

化裁 若兼裏寒而腹痛者,加幹姜、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附方 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

附註 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吳昆《醫方考》卷4:“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壹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悸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噫。”

歸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

茯苓、山藥、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

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然合「參、術、苓、草」,暖胃而又能補中

桔梗苦甘入肺--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於地道,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

保肺,防燥之上僭也。

煎服法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