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山東名吃是什麽?

山東名吃是什麽?

魯菜是中國四大名菜之壹,是中國北方的代表菜。魯菜是濟南菜、膠東菜、孔府菜的結合,濟南菜是魯菜的主體。

魯菜,也叫魯菜。它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壹。它以鮮、鹹、脆、嫩,風味獨特,制作精細而聞名中外。魯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時期。宋代以後,魯菜成為“北方菜”的代表。從齊魯到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力已經到達黃河流域和東北,在飲食上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最廣泛的地方風味菜系,覆蓋京津唐和東北三省。

山東省地域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三大體系:沿海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內陸濟南菜、自成體系的儒家菜。魯菜講究純調味,味鮮於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點。非常註重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清鮮,奶湯白醇。

魯菜常用的烹飪技法有30多種,尤其是煎、烤的技法。爆破法講究快火快炸;燒烤手法獨創於魯菜,原料腌制粘稠,雙面煎,煨汁;烤出來的成品形狀整齊,味道濃稠,汁爛。

濟南菜歷史悠久。唐代的杜甫、明代的李攀龍、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都有贊美濟南菜的詩。濟南菜系的湯料、選料、調味和制作都有鮮明的特色。

濟南的名菜有:

黃河鯉魚其中,“糖醋黃河鯉魚”壹直被視為山東第壹名菜。此外,還有“棒子魚”、“瓦魚”、“紅燒魚”、“幹烤魚”等風格。

宮保雞丁得名於清朝鹹豐年間的文人丁寶楨。他曾被稱為“太子太保”,簡稱包公,是壹個美食家。同治去濟南當了六年山東巡撫,最喜歡大廚做的“炒雞丁”。他每次宴會總是用這道菜招待客人,受到客人的稱贊,壹時間名揚天下,名曰“宮保雞丁”。

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九華樓酒家首創的。有壹次,“烤大腸”端上桌,客人們吃得津津有味。從此“九轉大腸”的名號便遠播四方,成為魯菜中“燜菜”的代表。

“九轉大腸”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清朝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老板將豬的大腸(直腸)洗凈,用香料煮至硬脆,取出切塊,用醬油、糖、香料調味。起初,它制作了美味的“紅燒大腸”,贏得了顧客的歡迎,並逐漸在城市中聞名。後來制作方法有所改進,即大腸洗凈後放入沸水鍋中煮熟後,先放入油鍋中炸熟,再加入調味料和香料烹制,使“紅燒大腸”味道更加鮮美。很多知名人士在這家店設宴時,都會準備壹道“紅燒大腸”的菜肴。吃了這道菜,有些文人覺得真的不壹樣,味道特別。為了討好店家對“九”的執念,稱贊廚師把這道菜做得像道家“九煉丹藥”壹樣細致,他們把它改名為“九轉大腸”。從此,“九轉大腸”這道菜在山東省名聲大噪,成為山東省最著名的菜肴之壹。

黃家燒烤產於濟南郊區章丘縣。相傳是明末壹位姓黃的當地人發起的。用全豬烤,皮脆肉嫩,味香,肥而不膩。

胡明三大美菜,即蒲菜、茭白、白藕,統稱為胡明三大美菜。著名的蓮藕菜有“水晶蓮藕”、“姜拌蓮藕”、“炸藕盒”濟南人吃蓮藕有壹些吉祥的話,說蓮藕有洞,洞裏面全是豬鬃,所以“吃東西(容易)疼。”

濟南名品:

章丘大蔥高1.5米,壹棵重3斤,故稱“蔥中之王”,其蔥肥、脆、嫩、辣、甜。在產地章丘,整桌菜都可以用大蔥煮。

明水香米淡黃透亮,壹蒸飯香。

紅玉杏早在1500年前就作為貢品使用,被稱為“漢地杏”。產於城郊六部大輝村,故又稱“大輝杏”。它的果實又大又嫩,呈橙色。

泰山小白梨產於仲宮等地的郊區。它看起來又好又好吃,編號是“泰山仁美梨”。

磨盤柿味道鮮美,柿子制作時制作的柿霜甘爽,對治療口瘡有奇效。

龍山小米產於章丘縣龍山。又圓又大,色澤金黃,黏糯清香,是中國四大貢米之壹。

平陰玫瑰平陰盛產玫瑰,品種有“四月紅”、“六月鮮”等。花農技藝高超,非常熱愛花鄉。有句諺語說:“進佛坐庭,不如玫瑰灣花農。”當地的玫瑰產品有玫瑰油、玫瑰酒、玫瑰果肉、玫瑰醬等,都很珍貴。

“油燜大蝦”是壹道具有山東膠東風味的名菜。膠東半島海岸線長,美食多,大蝦就是其中之壹。根據郝懿行的《海厝》壹書,渤海裏有蝦,有孩子的胳膊那麽長。漁民用漁網捕撈,曬幹或腌制後,這些貨物被稱為對蝦。蝦每年春秋兩季在渤海和黃海之間遊走。蝦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聞名中外。據分析,每100克對蝦含蛋白質20.6克,脂肪0.7克,鈣35毫克,磷150毫克,還有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紅燒大蝦”壹直是魯菜中艾灸人群的名菜,以其色美味好而久負盛名。

“德州扒雞”,原名“德州五香無骨扒雞”,是山東德州的傳統風味菜肴。它最初是由得克薩斯州的翟德順創建的。清光緒年間,店內用重約65,438+0,000克的壯嫩雞肉,先炸至金黃色,再用口蘑、上等醬油、丁香、砂仁、草果、白芷、八角、麥芽糖等調料精制而成。成品菜肴色澤紅潤,肉質細嫩,清香撲鼻,更有嚼勁,味道鮮美,深受顧客喜愛,很快聞名全國。“德州扒雞”自創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在很多南來北往的旅客路過德州,都想買扒雞嘗嘗。世界各地來華訪問的外賓也非常喜歡“德州扒雞”。

孔子宴:

孔子宴是專門為接待貴賓、任命騎士、陣亡將士紀念日、生日、婚喪禮儀等場合準備的高級宴會。選材嚴格,制作精細,適時保鮮。烹飪手法多樣多變,以炒、烤、蒸為主,味道醇厚。

孔子宴,369等。

第壹等叫“滿漢全席”,又稱“滿漢全席”,是皇帝和欽差大臣舉行的宴會。孔府裏最高級的宴席叫“孔府宴”,也叫“高擺宴”。這個宴會上有四種裝飾,叫做“高擺的宴會。”高柏”是用糯米粉做成的,有壹尺多高,碗口粗,呈圓柱形。蓮子、瓜子、核桃仁等幹果鑲嵌擺放在柱上、下方的銀盤中,用不同顏色的幹果排列成彩色圖案,中間各有壹個字。四個“高柏”上的字連成壹個吉祥的短語,如“長壽勝南山”、“福壽鴛鴦”。餐具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其中壹些是與菜肴搭配的。比如有壹道菜叫“帶它上朝”,是鴨子帶鴿子,菜盆的形狀是鴨子帶鴿子。有壹道菜叫“金銀魚”,兩條魚並排,壹黃壹白。魚盤也是兩條魚的形狀,壹半黃壹半白。還有壹套是餐具裏有“水槽”的,下面加了壹個有熱水的“水槽”,防止食物變涼。這個套餐有大塊的也有小塊的。比如每個人面前都放壹個小湯碗,名為“口湯碗”,只盛壹口湯,湯的四周有“水槽”,這樣就不容易涼了。“滿漢全席”共有196道菜,404件餐具,都是名菜佳肴,如滿族的“烤全羊”,漢族的駝蹄、熊掌、猴頭、燕窩、魚翅等。還有滿盒,火鍋,湯鍋等等。

第二類是平日的生日、節日、宴會,包括“四大塊魚翅”和“三大塊海參”。

以前孔府最低級的酒席是給警察的。仆人們上不了桌,就在大院裏搭起天花板,鋪上新炕席,席地而坐,圍成壹圈吃喝。每張桌子有十碗蔬菜,被稱為“十碗”。這十碗菜分別是:海參、魚肚、紅肉、雞絲、瓦魚、白肉、肉餅、幹飯白菜、八仙湯、甜米飯。如今,經過名廚的不斷翻新,儒家美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孔子糕點:

孔府糕點由專門的廚師制作,其技藝代代相傳,風味獨特,是明清時期公認的超越北京的名點。在孔府,我們現在更註重吃和烤,力求其色、香、味、形。

孔府糕點有兩類:外用和內服。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貢品、禮品和獎勵。貢品,主要是“棗煎餅”和“手裹酥”。“棗餅”以上等紅棗、芝麻、小米為原料,用金屬“長方形鐵皮”封口,並加以裝飾,特點是甜而脆。“手裹酥”薄如紙,酥脆可口。

內部使用的糕點分為時令糕點、常年糕點、上門糕點、宴會糕點、節日糕點。適時餅可根據時間的變化隨時制作,如綠豆餅、栗子餅、夏季涼餅;冬天的小水晶包子、豆沙包子、火腿餅幹;春秋蘿蔔糕等。還有花的品種,桂花糕、蓮花糕、菊花糕、薄荷糕等等。常年餅有大餅、菊花餅、百合餅、麻球、黃餅等。上門蛋糕是客人到門口之後,宴會開始之前的蛋糕。它們以精美的制作、生動的形象和美麗的色彩而聞名。正月十五用的餃子、火腿、冬菜各種各樣,八月十五用的海苔月餅。更獨特的是,孔府的各種餅都配有各種湯。近年來,孔府糕點的制作又有所恢復,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被譽為“精美的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