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所謂草民——論話劇《窩頭會館》的主題(2)

所謂草民——論話劇《窩頭會館》的主題(2)

所謂草民——論話劇《窩頭會館》的主題

這部劇另壹個看不見的線索是關於信仰的思考。我不知道是否應該在這裏加上引號。因為我覺得劇中人物沒有信仰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某個神。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在那個破舊汙穢的院子裏,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饑腸轆轆衣衫襤褸的草民們會在家裏和心裏放壹尊雕像,或是釘死的耶穌,或是嬉笑的彌勒佛,或是忠臣忠臣。可以肯定的是,這壹切只是壹個符號,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手段,是純粹的精神寄托,甚至是他們的精神麻醉劑。

劇中翠蘭和慕容第壹次吵架是因為翠蘭晾豬大腸的繩子和慕容晾膏藥的繩子連在壹起。由於翠蘭的不小心,慕容曬幹的膏藥掉在了地上,兩人因此引發了激烈的爭吵。最後因為園長大頭的出現,慕容留下了壹句“哈利路亞”才離開。翠蘭也不甘示弱,接著說了句“阿彌陀佛”。元郭忠急忙轉過身來做拜狀。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的信仰在他們身上演變成了另壹種特殊的力量:對他人的壹種震懾或恐嚇,同時也在內心賦予了自己的行為壹種強烈的聲音。隨著劇情的不斷演變和矛盾的升級,三人甚至將家中供奉的神靈搬到了院子裏,讓這種意圖更加明顯。

為什麽只有四戶人家的小院裏會有三種不同的信仰?(當然,對於這兩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進步青年,我們暫且把這個放在壹邊。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最符合邏輯的。生活越是無望,周圍的環境越是不確定,人們就越傾向於把靈魂寄托在神靈身上。而像崔這樣信仰神靈的草民,往往祈求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平安,但也有壹種推卸責任的僥幸心理。因此,在我看來,作者將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設定為具有不同信仰的人,這充滿了作家王恒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前面說過,翠蘭是壹個家裏有彌勒佛,心裏有觀音的女人。她這個特殊的形象最能代表封建社會絕大多數女性的形象。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女性幾乎沒有什麽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只能在供奉佛像前虔誠祈禱,祈求家庭平安,祈求男人多做點事,祈求光明早日到來。正是因為這種單純和善良,翠蘭看不到袁懷裏的嬰兒因饑餓而啼哭,所以冒著自己和女兒感染癆病的危險,給孩子餵母乳。她看不到袁的兒子對父親的冷漠,試圖勸他們復合。她和袁互相欣賞,我想,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受不了肉體上的饑渴,更多的是被袁作為父親對患病兒童的摯愛所感動,或者是對袁的壹種憐憫,而她試圖安撫他。

同時,他們也是最先被生活壓力壓垮的。苦難常常耗盡他們的辛勤勞動。他們生活在無望的深淵裏,所以如果說觀音是放在內心深處的神,那麽正在笑的彌勒佛就是應該放在最顯眼位置的神。他們太需要那種樂觀主義的感染了,這足以讓他們堅強豁達。她們希望壹切都會過去,希望自己過著悲慘無助的生活,希望哪怕壹點點對美好的樂觀都能傳達給丈夫和孩子。所以他們在背後用低俗的語言嘲笑別人,也善於自嘲。這其實是對自己的壹種基本的安慰,為了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金慕容是基督教的虔誠信徒。她出生在壹個窮困潦倒的家庭。雖然身份缺席,家庭落魄,但她血液裏流淌的高貴從未改變,生活讓她別無選擇。所以選擇不同的宗教信仰是她最好的證明方式,所以她在選擇自己的信仰時,也選擇了比翠蘭更“高級”的“外來宗教”。她每周都去教堂,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壹邊讀“外國經典”壹邊還能流淚,證明她的內心世界因為對信仰的執著而開始變得充實而飽滿。但即使是這樣壹顆虔誠的心,也只是壹種純粹的崇拜,帶有太多的主觀意誌,因為她並沒有用基督教中的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換句話說,她的行為與她的信仰是脫節的,所以,在我看來,她的信仰也是盲目的。元對的信仰是最可笑的。他不像普通人那樣崇拜關公的忠義情懷,而是欽佩關公的刀槍不入。我想這大概是作者的壹個參考吧。正是因為對金錢的貪念,他用“紅方”的稿費買下了壹整個窩頭會館的所有權,所以他從來沒有得到過關師傅的庇護——兒子的無情反對,佃戶的拖欠房租,蕭啟山的欺壓。這不算什麽,但最無奈的是,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被砍倒的大樹不偏不倚地砸到了隔壁黃館長的房頂。黃主任代表的是壹種獨裁,壹種普通人平時不談卻總向他們要錢的獨裁,所以壹旦得罪了黃主任,他的壹切,包括他的命,都救不回來了。

還是老人壹針見血。他曾說關羽是唯壹壹個在亞洲得到軍事基地的人,這顯然是最大的遺憾。蘇聯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團成員、蘇聯駐美大使、和會保加利亞委員會蘇聯代表諾維科夫在總結巴黎和會成果時承認,“確實蘇聯外交未能達到全部目的,所以莫洛托夫在閉幕會議上說‘會議工作的結果不能認為是令人滿意的’”。

[5]

在所有這些尚未實現的目標中,爭取意大利利比亞的托管權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五國條約確認了西方在意大利和北非的優勢,以及蘇聯在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的優勢。這可能是唯壹可能的解決方案,但它標誌著美國承認蘇聯控制東歐。這種認可,壹方面是既成事實,另壹方面似乎無論如何都是不可避免的。

[6]

這成為冷戰的起源之壹。◇註[1][美]威廉·哈代·麥克尼爾著《美、英、俄——它們的合作與沖突》第二卷1941-1946,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1: 767版。1947 2月10巴黎,《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3]方連清、劉、王,《戰後國際關系史》(第壹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12-13頁[4]周琦、王主編《二戰後西歐四大外交關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