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 ,是我國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元宵節的 傳說 故事 ,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元宵節怎麽鬧元宵

元宵節傳統食物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壹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

元宵節怎麽鬧元宵

明清今後,元宵節賞燈舉止到了鼎盛期間,燈飾的建造不僅多種多樣,工藝也加倍盡善盡美。材質極為講究,已由竹篾稭稈骨架成長成金屬布局,細木鐫刻、金漆鑲嵌、玻璃 彩繪 等類型。其外形各別、八門五花。如六角宮燈、塔燈、喜慶吉利的各種彩燈,飛禽走獸式的花燈,祥和有趣的走馬燈,還有亭臺樓閣式的景物燈。

據說每到元宵節之時 整點訛舍資絲困富較手全打這我。,北京紫禁城內火樹銀花,壯美空前。朝廷還在午門前設鰲山立柱燈,專為皇上撫玩遊玩。那時,北京城內啟示有專門景區,供達官貴戚、國民布衣 春節 時代賞燈娛樂。姚雪垠曾在小說《李自成》書中寫到明末崇禎年間,京城內從東安門至燈市口,幾條街滿是燈市,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七,日間為市場,晚上看燈展。徹夜賞燈,放焰火,街面彩樓相望,朱門繡戶,畫棟雕梁。各色彩燈高懸,民間花會表演,男女擁擠,人山人海,甚是壯不雅。

清代元宵燈會更為波瀾壯闊。北京城舉辦觀燈遊園流動,連慈禧太後都要到頤和園賞燈遊玩。人們打燈謎、扭秧歌、舞獅子,盡情瀏覽元宵節夜色,多姿多彩的娛樂勾當讓人其樂無限。據《燕京歲時記》中所載,其時燈會盛況是“銀花火樹,光華照人 況大達達報的,者先註引裸屏再成容。,車馬喧闐,歌樂聒耳。”可見老北京的元宵節是多麽強烈熱鬧,情景何等不凡。古都民間有句老話叫“上元節的燈, 中秋節 的月”,申明北京歷史中的燈節,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至深至美。

說起吃元宵,則已有壹千二百多年的汗青了,起先人們用的是壹種“白粥泛膏”做吃食,後來才垂垂用糯米粉做成有餡的湯圓,形狀如滿月,白如銀團,前人吃元宵即祭天神,意是甜甜美美,團團聚圓。這種風習在全國廣為流行,但各地元宵食俗也紛歧樣,如陜西愛吃元宵茶,雲南喜吃豆面團,河南則吃棗糕,江南是糯米粘飯。

北京人吃食講究,所做元宵以甜為主,餡的種類不堪其繁。老北京的元宵節盛況極為不凡,各類平易近間花會紅火熱鬧,各年夜廟會舉辦慶典,個中打燈謎是最為流行的壹個項目,很多遊藝場合在燈籠上都設置謎題。開初為口頭猜形式,後來經文人加工成燈謎。有文句、 成語 、鄙諺、人物、地名多種多樣謎底,十分受人喜好。這種趣味性很強的舉動,成為公民壹種節日樂事,從南宋至清代風行了五百年。

元宵節也是結交結社最佳時刻,舊時未出門子的女子不克不及隨便逛街,但此時卻可以無拘無束到燈會遊玩。民間還有壹種習俗,元宵節新媳婦要回娘家住幾天,叫“躲燈”,所以正月十五又是闔家團圓的好日子。

觀燈弄月、吃元宵、逛廟會已成為壹大民風傳統,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月,北京仍在正月十五舉辦燈展。現在壹些傳統雖發生了轉變,但吃元宵習俗依然沒有改變。

<<<

元宵節傳統食物

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叫元宵,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制作 方法 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壹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壹天吃餃子,壹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裏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

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壹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棗糕

豫西壹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禦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面燈

有壹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壹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糟羹

臺州壹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幹、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相關 文章 :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簡介

★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介紹

★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和故事

★ 元宵節民間有哪些傳說故事

★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

★ 元宵的傳說故事

★ 元宵節的來歷以及傳說故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