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歷史 河北的贊皇縣栽培種植大棗有上千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贊皇大棗早在元代以前就有栽培,明代已廣泛栽植,清代以來幾乎家家有棗樹,並成為重要的木本作物。贊皇大棗第壹村——大河道村生長著壹株明萬歷年間的古棗樹,陽澤鄉任家洞村還留有千年以上的棗樹數株。明代典籍《獨異錄》記載:唐武帝李炎在位時,宰相李德裕(贊皇人)用贊皇大棗調羹進獻於皇帝,其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作用明顯。因此,贊皇大棗深得皇帝的喜愛。 贊皇大棗是河北省的名土特產品之壹。其特點是:色鮮、皮薄、個大、核小、味甜、看外形,故被人們譽為“金絲蜜”。
生產規模
大棗種植壹直是贊皇縣的重要產業,在壹代代人的***同努力下,大棗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2003年開始,該縣把發展大棗產業與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結合起來,以贊皇縣苗圃場苗木產業龍頭為依托,選育出了贊晶、贊豐、贊玉三個新品種在全縣進行了推廣普及,靠政策調動,典型帶動,利益驅動,宣傳發動,使全縣人民發展棗園的熱情進壹步高漲,棗園規模得到不斷擴大,全縣大棗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四分之壹,棗產量1.1億公斤,並湧現出了陽澤十萬畝大棗科技示範園區、南壕科技示範區等精品工程,園區群眾人均收入5000多元,科技示範園區帶動了全縣群眾種植大棗的積極性,形成了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喜人局面。全縣形成了回車、趙峪、行樂、呂莊等青棗市場和三陣、縣城、延康等苗木交易市場。2010年,全縣大棗產業總計年收入2.3億元,人均增收10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壹,年增縣財政收入1800多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22.6%,大棗業已逐步發展成為贊皇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金絲大棗樹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縣樹”,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贊皇大棗還先後在新疆、山東、河南、四川等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安家落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化經營
贊皇縣成立了農民合作服務組織:贊皇大棗協會,為贊皇棗農走向市場服務,為贊皇的棗園建設註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全縣800余家的蜜棗個體加工戶聯合組建成六家專業生產合作社,以榮康棗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專業合作組織,積極申請QS9000標準認證,統壹包裝,統壹生產標準,帶動了贊皇蜜棗產業換代升級,到2010年全縣有62家蜜棗加工企業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QS認證),年加工能力達到了6萬噸,實現無公害果品產地環境認證43萬畝,推出了幹棗、紅棗、阿膠紅棗、廣式蜜棗、金絲蜜棗、棗酒等系列產品,產品打入廣州、上海、深圳等市場,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各階層消費者的青睞。
贊皇縣積極實施異地開發戰略,利用新疆的地理位置優勢和特殊的氣候條件,於2007年在新疆阿克蘇市成立了贊皇縣人民政府駐新疆辦事處,以棗為媒,加強了兩地包括苗木供銷、果樹管理、勞務輸出、紅棗銷售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切實將新疆作為贊皇大棗的第二故鄉,為贊皇大棗實現異地生產,實現兩地經濟***贏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