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東交民巷的地名由來

東交民巷的地名由來

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壹條胡同,舊時因這裏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 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裏(算上西交民巷,***3公裏),是老北京最長的壹條胡同。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西交民巷是連在壹起的壹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元大都時,皇城的東墻外,有壹條水路,1292年開鑿通惠河連接南北大運河,當時的運糧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壹帶,人們就地卸糧售賣,於是形成了糧食買賣壹條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時間壹長人們就幹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實用,見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義。如今人們之所以還留戀北京的老胡同,十有八九和這有關。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江米巷就成了城裏的壹條長街。

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這裏居住四十天。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根據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相關條款規定1861年3月英國公使正式入住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當時名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鐵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法國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當時名為純公府,系努爾哈赤之孫安郡王嶽樂的府邸);美國公使進駐美國公民Dr S.SWilliam位於東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國公使則入住清初在這裏修建的東正教教堂俄羅斯館。

隨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東交民巷壹帶作為館址,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前這裏有法國、日本、美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使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這裏因為洋人糜集而被作為攻擊的重點,曾有童謠念道“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於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庫教堂,後者即指東交民巷。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根據《辛醜條約》的規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其在中方繪制的地圖中則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了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其余盡數遷出。隨後在這裏出現了英國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俄國俄華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等外資銀行,還開辦了法國郵局、醫院等設施,並出現了大量西式建築。這塊使館區在辛亥革命後壹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德國意大利等軸心國外交官移交給國民政府。

1949年之後這裏仍被作為使館區,與中華人民***和國建交民主德國、匈牙利、緬甸等國的使館沿用這裏舊有的建築,直到1959年遷往朝陽門外三裏屯第壹使館區。文化大革命期間,這裏由於其歷史特殊性,再次收到沖擊,街名被改為反帝路,很多西式風格建築遭到破壞,1980年代以來,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發展,東交民巷建築亦受到沖擊,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俄羅斯館的舊址因拓寬馬路被拆除;德華銀行在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館舊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據著;街上還興建很多高層建築和現代建築,整條街風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東交民巷為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受到文物部門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