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

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

林清玄正式皈依佛門後,開始將佛教思想融入文學創作,用文學語言宣傳佛經和理念。正如婁昭明先生所指出的:“林清玄散文風格最顯著的創造性貢獻,是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教的哲學情懷引入散文藝術”[6]佛教情懷的浸潤,使林清玄的散文在散文叢林中獨樹壹幟,形成了壹系列具有鮮明“禪散文”特色的作品。而他的《禪隨筆》集,已經連續七年登上臺灣省新書榜。林清玄把他的禪宗散文的成功歸功於佛教的智慧。

禪,或禪定,指佛教修行中的禪定。禪定、守戒、布施、忍辱、精進、覺悟稱為“六度”,是成佛的基礎功夫,也是“戒、定、智”三學的重要過渡環節。林清玄作為壹個佛教徒,吃素,念經,拜佛,但他說:“我想在思想上離經叛道,但我還是做入世的事業,也就是說,我不想失去人性。”[7]“我所信仰的佛教,並不是為了切斷我們的人生體驗,或者切斷我們與人生的關系而存在的。相反,我所信仰的佛教是為了加深我們的人生體驗,使我們與生命的關系更加和諧完整。”這說明林清玄的散文創作關註現實生活,用佛教的思想去觀察、感受和表達生活。這是他的“禪文”,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佛性和人情性;它充滿了宗教色彩和文學趣味,既有議論性,又有抒情性;它既傳承了豐富的文化媒介,又具有現代性的內涵。“禪思散文”面對現代社會的現實,經常對其進行幹預、分析和評論、反思和歌頌,因而具有現代性的內涵。

林清玄禪宗散文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贊美世界美好的壹面。

佛教作為壹種宗教形態,無疑具有避世出世、超越紅塵、“極樂而死”的思想傾向。但林清玄認為,去凈土的理想不能理解為“閉關鎖國”或“棄世”,人要在世間修行,“紅塵中有菩提”。所以他的“禪散文”總是誇大、歌頌、升華人間美好的壹面。因為“我佛有慈悲心”生出無限的愛,他歌頌博愛——博愛的精神、行為和人。他的博愛宣言是:“人不應該害怕愛情。雖然愛束縛我們,使我們燃燒,這是我們的煩惱,但也是愛,它也使我們堅強,成就我們,超越我們,引領我們走向菩提之路。”

他贊美人類的親情,說母愛是“我們心靈的永久護岸”(心靈保護案),懷念父親對自己的特別呵護(期待父愛)。他稱贊童心:“孩子是天真的,沒有偏見,沒有知識,沒有判斷力。它們只是自然的,或者在孩子清澈的眼睛裏,我們會覺得它們就像宇宙中的壹朵花或者壹片葉子,它們的眼淚只是清晨葉子上的壹滴露珠。”(《我姑姑葉穗翔》)

孩子是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形象,作者從孩子身上發現了許多純真美好的品質。他甚至說:“孩子是我的禪師。他生來就是我的孩子,來教育和激勵我。”他用孩子的言行沈思,讓我想起了李贄的《童心說》,豐子愷的散文和漫畫。

林清玄也贊美過簡樸的生活,如《清歡》:“當壹個人可以品嘗到野菜的香味勝過山珍海味,或看到路邊石頭裏的味道比鉆石更誘人,或聽到林中鳥鳴聲比提著鳥籠更令人感動,甚至意識到壹壺清靜的烏龍茶比喧鬧的晚餐更能凈化心靈...這些都是‘清歡’。”清歡好是因為它對生活沒有欲望。它不註重物質條件,只註重靈魂的品味。

(2)對現實弊端的反思。

如前所述,林清玄在五四時期受到豐子愷、許地山等人的影響,但與他們不同的是,林清玄畢竟是當代人,他散文中的佛學思想更看好“俗世佛學”。對現實弊端的反思也是“人性”的突出表現。

環境汙染,金錢至上,生活放縱,性情暴戾,這些都是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醜惡下場,都是林清玄所關註的。作為壹個佛教徒,他充滿了焦慮和悲傷,但又帶著寬容和期待,帶著“普度眾生”的大願,“祈願眾生能在世間覺悟,在人生中獲得智慧,化煩惱為菩提”,“能多壹點醒悟,少壹點夢想”。(《丹鳳眼菩提序》)

林清玄憑借作品《暮光菩提》獲得中國文學獎壹等獎,作品中他寫到了“城市的壹些令人擔憂的特質”。作者目睹的黃昏街景,充滿了對“多疑、焦慮、匆忙、迷茫”、“無知”的都市人的感慨,但在結尾,作者卻“感激這個世界的不足,讓我們無法對城市保持警惕和感激。我們生來就是有情之人,而不是無情之物,這樣我們才能依靠愛的溫暖走出寒冷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無助或無知的渡口,找到生生不息的源泉。”

(3)對自然的感知。

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彩虹白雲,細雨清風,高山流水,花鳥蟲魚,都讓林清玄有所感悟。他在《清涼菩提引論》中寫道:“只是看著芒花的簡樸生活,就感慨萬千。事實上,我的生活充滿了這樣的情感,壹條落葉的脈絡,壹條小溪滾圓的鵝卵石紋理,壹輪偶然從烏雲中破土而出的孤月,壹棵被壓得掙紮著站起來的小草,壹片剛剛飄落又帶著芬芳拾起的花瓣...,我希望。它們隨風飄進我的心裏……”從自然中悟出了哲學和禪,用禪的眼光觀察和表現自然,使林清玄對自然的散文描寫有了壹種獨特的禪意,有點類似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