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滑炒,幹煸,紅燒都是什麽?請烹飪專家指教壹下。

滑炒,幹煸,紅燒都是什麽?請烹飪專家指教壹下。

什麽是滑炒?答: 選用質嫩的動物性原料經過改刀切成絲、片、丁、條等形狀,用蛋清、澱粉上漿,用溫油滑散,倒入漏勺瀝去余油,原勺放蔥、姜和輔料,倒入滑熟的主料速用兌好清汁烹炒裝盤。因初加熱采用溫油滑,故名滑炒。如滑炒雞絲以及魚香肉絲,特點:菜肴色白,清汁,質嫩,滋味鹹鮮。 註意:滑炒時火候要把握到位,溫度過低肉會幹老無嚼勁,溫度過高則會粘鍋。

幹煸:

概念

幹煸的關鍵之處可理解為“煸幹”,即通過油加熱的方法,原料直接加熱,使其水分因受熱外滲而揮發,體現“煸幹”之功效,達到濃縮風味之效果,再加入調味料及輔料制作而成。主料因煸幹而帶來風味和質地的變化,就形成了幹煸的特色。

原料及初加工

適宜幹煸的原料很多,主要以肉質嫩滑、無筋纏、蛋白質含量高的肉料以及水分含量少、氣味芳香的植物性原料為主。如豬瘦肉、牛瘦肉、雞肉、鱔魚、泥鰍、兔肉、冬筍、茭白、豆莢、青椒、蒜苔、芹菜、土豆、芋頭均是常用佳品。刀工處理成中小條形、丁形和絲形為多,總體形態較小,便於加熱時水分外滲,便於受熱熟透。壹般不需碼味,傳統幹煸技法需要碼味,但其功效並不突出。

煸炒充分

傳統幹煸技法真正是“煸幹”的,鍋內加入小油量食用油,投入主料不斷翻炒。火力以中火為主,使原料逐步吐水並揮發,過大的火力會使原料汁水在煸炒過程中粘鍋,甚至焦鍋。成熟程度根據原料適可而止,以前稱為吐油,可形象描述為原料加熱過程中,不斷翻吐出小油泡,沒有大的水氣揮發,原料外表變深變色,質地微硬,接著調入基礎味和調色調香原料繼續煸炒。這種煸炒過程受熱時間長,受熱均勻度差,成菜外觀色暗無光,現基本不用,而改用油炸方法。即是將幹煸原料壹次或兩次放入油鍋中,用中火中油溫炸制,利用油傳熱,傳熱快且均勻,使原料快速達到脫水的“煸幹”效果。在油炸過程中,植物原料最好壹次高油溫炸至煸炒效果,而動物性肉料最佳兩次處理,第壹次用中火中溫來排除原料水分,第二次用中火高溫使原料外表達以上色增香效果,肉料第壹次炸時為了散籽容易,可以提前碼入較多炸油拌勻處理。

逐步調味

油炸或幹煸後的原料繼續煸炒,壹般先加精鹽保證基礎味,加料酒去異味增香味,並能調色,緩解過急的火力,加醬油使肉料充分上色,以金黃為主。再加入醬料和小賓俏煸炒,使調味得當,最後加入輔料煸炒至熟,最後調好口味即可成菜。 這壹過程中有幾個重點需要特別註意,壹是原料不需上漿上粉,充分體現裸炸的效果,其目的就是使原料容易去水,容易上色。但現在也有個別菜例需上粉忍氣吞聲,如幹煸土豆條,就可以將處理後的土豆條撲上壹層幹澱粉,也可加適量吉士粉拌勻後油炸,使土豆條外表達到最佳的酥脆質地和金黃色澤。二是煸炒過程中逐步分次烹入料酒。既有去異增香上色功效,針對肉類原料更主要的是能緩解煸炒過程中的火力,同時將“煸幹”原料外表過硬的質地,吸水回軟,使成菜質地軟而不硬,幹香而不堅硬,變得滋潤化渣,芳香濃郁;植物性原料則需少量加入料酒,慎重而為。三是調料壹定要與原料充分煸炒融合,體現充分入味,風味香濃的效果。四是幹煸方法不適宜大批量制作,壹次以3份標準量為限,大量制作達不到幹煸菜肴的風味效果。

紅燒:

紅燒菜,家家都在做,成品多為深紅、淺紅或棗紅色,它的色澤紅潤,味道鮮鹹微甜,酥爛適口,汁黃濃香。但做到紅而發亮,味濃汁厚,可需要壹點工夫和竅門哦。 也是壹種火候的掌握。

編輯本段紅燒方法

壹、選料加工 紅燒菜對原料適應性較強,但原料質地對成菜影響較大,故選好料仍是做好菜的前提。如紅燒肉宜用五花肘肉,紅燒肘子宜用前肘,紅燒雞宜用隔年大公雞,紅燒魚宜選用1000克左右的鯉魚等。原料應保持新鮮、無變質、無異味。加工時應根據原料特點,可以整只,也可切片(如紅燒肉),切塊(紅燒魚塊),切段(紅燒海參),切茸(紅燒丸子),但壹般不宜切得過小、過薄,否則因長時間加熱,原料易碎。總的要求是整齊劃壹,大小壹致,長短相等,厚薄均勻,便於烹調入味。 二、肉要煸透,魚要煎香所謂煸透,就是指將鍋內所有的肉塊煸炒變色,肥肉冒油,見有亮光。壹般市場上買的肉,最好先用水焯壹下,再煸炒。焯的意義在於去除肉中的殘血和腥味,煸炒時不要放太多油,煸炒完後,可以潷掉壹些炒出的豬油,才能做到肥而不膩。如果做紅燒魚,壹定要新鮮魚,等煎至兩面金黃,表面有壹層薄薄的硬皮時方可出鍋待燒。這壹步是紅燒菜形成光澤的關鍵,否則成菜暗淡無光,支離破碎。 三、要先上色,後加水,壹步到位。 當原料煸炒或煎好後,另起凈鍋,鍋內放油,燒熱應先倒入紹酒、醬油等作料。等醬油的顏色附著在原料上後,再加鮮湯或水(湯水壹次放足,中途不要續水,壹定記住還要蓋上鍋蓋),下主料用急火燒開,撇凈浮沫,調好口味,中火慢慢燜煮,燒至原料酥爛,使味汁滲入原料內部,用急火收濃湯汁即成。只有用慢火才能使熱量緩緩進入原料內部,使原料成熟入味。兩頭用旺火,中間用中小火,這是紅燒成菜的關鍵。如果不等原料上色就放水,調料被水稀釋,成菜就會灰白無光。湯壹次要放足,燒肉最好淹過原料,燒魚可以少壹些。如果湯多,難以收濃鹵汁,湯少,中途加水會影響菜肴的口味和顏色。 四、專門說說“調色調味” 紅燒菜的初步上色,是與烹調加工同時達到的。紅燒魚過油時即炸成淺紅色,在正式烹調時上色需借助糖色、醬油、料酒、葡萄酒等提色。但註意不要上色過重,以免影響色澤。 紅燒菜口味以鹹鮮為主,略帶甜味,主要是用醬油調味,糖的用量要適度,宜少不宜多。 紅燒菜講究原汁原味,因此下湯要適當,湯多則味淡,湯少則主料不易燒透,壹般說下湯以原料的2倍左右為宜,當燒至占原料的1/4時起鍋。收汁不要過緊,過緊湯汁濃稠,會失去紅燒菜的特色。勾芡也不要過濃,勾少許水澱粉,使汁明芡亮,主料突出。 調色與調味,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調色時有調味的作用,調味時也有調色的作用。這就要求在菜肴成菜階段,下醬油、糖色時不宜過多,以免湯計過深,影響口味和色澤。原則是宜淺不宜深。 五、關於燜燒用火,壹般是“文火肉,急火魚” 當原料接近酥爛時,要立即轉入大火收濃湯汁。此時,應及時調整菜肴口味,確保菜肴成熟時口味準確,色澤紅亮,湯汁濃稠。